認識一個朋友,生活特別規律。
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出門跑步2公里,回來洗個澡,換上正裝,趕地鐵上班。
晚上下班后在24小時健身房虐肌兩小時,然后再騎車回家。
他的家里,被子永遠疊的整整齊齊,臟衣服入簍,書籍擺放的整整齊齊,桌面上一塵不染,看得出來經常打掃。
并且不沾煙酒不碰茶,也不喝咖啡——凡是具有刺激和成癮性的他全部say no;一日三餐四季不變,全是粗糧、果蔬、魚肉,不加沙拉或麻辣調味劑,跟他喝的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
我常笑說他強迫癥上身,過于偏執,他這樣的生活,和出家有什么區別。
他的這些堅持但凡有一件能堅持下來我就已經非常服氣。他卻不以為意,這是他的生活方式。
前些天再見他,一身挺拔的肌肉,黝黑色的皮膚,差點沒能認出來。
而我卻在捏著自己的肚腩暗自悔恨,后悔沒有和他一起堅持。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每天只做三件事:跑步、讀書、寫作。
雖然和他的工作特殊性有關,但卻也能看出他的非凡。
1982年秋,33歲的村上開始跑步,這一堅持,就是31年。
1991年,村上春樹用3小時27分跑了自己的馬拉松最佳成績。
村上在北海道跑過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
2004年村上總結已跑了6次波士頓馬拉松和3次紐約馬拉松。
每一年,他都會強迫自己參加一次馬拉松,在跑步中,他練習自己思考的能力。
他坦而言之,在跑步時,各式各樣的思緒會在心底涌起,而這些來之不易的靈感,也是他文學創作的源泉。
他的著作《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也是他首次正面書寫自己,全書無不透露著自己對跑步的熱愛。
從夏威夷的考愛島到馬薩諸塞的劍橋,從日本村上市參加鐵人三項賽,到踏上希臘馬拉松長跑古道,他,永遠奔跑。
每天跑步對他來說好比生命線,不可能因為忙碌就因此中斷,自己定下的原則,便一直好好遵守。
文字,是他的符號,但跑步又何嘗不是。
他所堅持下去的自律,最后都變成了蛻變的契機。
紀錄片《成為沃特巴菲特》中,可以看到巴菲特哪怕實現如今的成就,依然堅持每天早起。
他的辦公室中沒有電腦和手機,只有身后書架上遍布的圖書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六十年如一日。
他說:“如果你在小事上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再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
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一直堅持四點起床,九點半以前把一天的工作全部完成,其余的時間都用來給自己充電,提升自己。
他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而來,而自信從自律來。先學會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蔡依林為了塑身,三年來沒吃過一粒大米;
孔雀天后楊麗萍一生從不知道吃飽是什么滋味;
大S生完孩子后,為了矯正身材每天只吃少量水果;
天王劉德華每頓飯就喝一杯酸奶。
那些我們所仰慕追崇的“大人物”,都有著不為我們所知的自律和付出。
對于成功者來說,自律早已融入了他們的血液和骨骼,成為身體和靈魂的一部分。他們在自律中超越自我、慢慢成就自我。
畢達哥拉斯說,不能約束自己的人不能稱他為自由的人。
我們的自律并不是讓一大堆規章制度來層層地束縛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動創造一種井然的秩序來為我們的學習生活爭取更大的自由。
我們時常羨慕那些活得高級的人,也試圖探尋更重方法,結交各種人脈,希望自己能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
但我們往往忽視了成功者最重要的秘訣,那便是自律。
試想周圍的成功者,哪一個不是在工作生活和工作之上嚴以律己之人,日復一日的重復很難,但它所能積累的威力卻是巨大的。
試著堅持做一件事到底,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加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