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一樣都起源于印度。(有爭議)
“大象之棋”傳到歐洲和中國之后,分道揚鑣地發生了迥然的變化,這樣的變化是和地域的文化差異息息相關的。
兩棋的文化差異分析對中國的管理工作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我們公司的老板經常以這兩種象棋來舉例教育我們。我聽了一頭霧水,趕緊臨時抱佛腳到簡書來補補課。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都是32個棋子、64個格子(中國象棋中間加了楚河漢界),中國象棋有“士”和“炮”,國際象棋則是“后”。
說明歐洲的王后的地位比我們高,嫁女兒經常是送地陪嫁,國產重組,有要成立聯合國的架勢,在歐洲的歷史上經常發生這樣的演變。
女人可稱王,霸氣十足。維多利亞女王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開創了大英帝國的顛峰時期。還有伊麗莎白等二十多位女王相繼出場主導了歷史的發展進程。
中國嫁公主更多的是安邦保境,求親也是變相的索要人質,頂多再搭配一些豬馬牛羊,跟一些工匠同去,也沒有掛職輪崗的說法。中國的文化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性的地位相對是比較低的。
還是說說棋子
“后”在國際象棋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棋力也是最強的。“王”和“后”滿棋盤地飛,身先士卒,沖鋒陷陣。
中國象棋的“將”、“帥”以及他們的衛“士”則不出皇城,固守老窩大本營。還得不停地讓“象”、“馬”等支棱起來保護他們。
差別最大的就是小兵“卒”子了,中國象棋的卒子只能向前,在殺進敵方陣營后才可以橫著打,但無論如何都不許后退,在戰斗中還經常出現“丟卒保車”的事情。
而國際象棋的卒子就大不一樣了,直地、斜地、插著花地亂打,一旦沖到敵陣的底線就功成名就,立即可以秒變為任何棋力的棋子,比如可以成為“王”,但不知為什么大家都愿意變成“后”。
中國象棋的等級森嚴,規矩繁多,馬別腿,象堵心,炮必須隔山打牛。關鍵的是老將頭子還不能打照面,兩國首腦不交流,都是在背后玩陰的。
該學哪種象棋好呢
現在很多家庭都讓孩子從小學習國際象棋,說什么可以開發智力,其實更多的還是從小培養國際化思維,潛移默化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當然一不小心搞個世界冠軍,感覺比弄個中國冠軍強。
主要還是將來出國留學深造的時候,盡早熟悉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而中國象棋則一步步地淪為老頭們的消遣游戲,背了一輩子的棋譜,到老了沒人和自己下棋了,有孤獨求敗的感覺。
各種培訓班的導向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這也要歸功于各年涌現出來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他們紛紛辦棋院推廣國際象棋的普及工作,有些還進入大學開設國際象棋選修課程。
中國象棋有日落西山的趨勢,各地的國學院、世界上的孔子學院也應在推廣東方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用中國象棋做載體寓教于樂。
估計是中國象棋太難學了,東方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有長期的鉆研根本就摸不著門。
國際象棋沒學過,估計也不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