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著這樣一群人,徘徊在兩個世界:活著與死亡。無疑,程浩是這一群人中的一個。
但是,徘徊在死亡邊緣,卻渴望活著,把活著當一種事業的人太少。不想說有多勵志,因為事情沒有放在別的人身上,或許,放到別人身上,也能這么活著呢。高三語文中摘錄了周國平一篇小故事,《落難的王子的》,這個王子經常說,天哪,太可怕了,這種事放到我身上,我可受不了,可是最終那種可怕的事落下來,他也受得了了。我無法體會程浩那種病理折磨的痛,可是心靈上我卻能理解。因為每個人都要度過一段無法逃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黑暗日子。
我媽常說,世界上有富人,必然有窮人,不能都是富人,要不然世界沒辦法運轉。如此坦然的心竟讓人無法辯駁,那種接受的淡然讓我自行慚愧。就如程浩所說:世界上有幸運的,也必然有不幸的,這些不幸也必然有人要去承擔,命運,休論公道!
一本書,當然,更愿意稱呼昨天這本程浩的《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為一種經歷,一本書,一種經歷,一個故事,究竟有沒有吸引力,其實,看書人的前十分鐘就能辨曉。回家迅速的洗漱完畢,就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看了起來。三個小時換了一種姿勢,晚上十一點半左右結束,微信都懶得回復了,因為感覺浪費時間。
其實,不能多說內容有多好,真的是那種精神讓人動容。我們總能被偉人的豪言壯語感染,卻往往忽視平凡人的平淡記錄也讓人感動。
程浩寫的內容涵蓋諸多方面:活著,偶像榜樣,親情,友情,愛情(如果渴望一個漂亮的姑娘也算的話),讀書,社會偏見,資源分配,民族關系等等,說不上多有力,但是思考之多卻算得上。
經過晚上一夜的沉淀,其實還有印象的是,為什么讀書?
前段時間一直想寫一篇《我為什么讀書》,但是一直沒合適的機會。朋友圈里的人都知道我是愛看書那種,可能大家對于我為什么讀書,基本上歸類于求知解惑,然后得出我是好學的姑娘。其實,非也。我讀書,是因為我不善于思考,別人通過生活中的毛皮小事就能深挖背后本質,而我,卻做不到,看到的永遠是毛皮小事,點到線到面這條路我似乎總是走不過去,只能看書中的原理,才能恍然大悟:噢,原來是這樣啊。當然,看書多了也容易陷入困境,所有的事情第一反應永遠來源于書中。
另外一個有印象的是關于融入的事情。他站在屋里,看著窗外的人來人往,朋友間言笑晏晏,自己卻走不下來,他們也走不上來。仿佛被這屋子無情的隔絕了兩個世界。我也曾融入別人卻無法融入,所以明白這種心情。只是好一些的是我能形體走過去,但結果還是一樣的。
我們哪一個不是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呢?
我個人,游離在現實與理想兩個世界中,有顆出世的心,養養草,看看花,帶著一只狗流浪,逃開這些凡間的情緒困擾,沉浸在閱讀中。可是,現在卻不得不為了生活入世,頂著霧霾在公交車上敲下這些文字,待會戴上我的職業,開始平衡各種人的情緒。
更別說有些站在有錢與沒錢的兩個世界邊緣,有些站在健康與非健康的兩個世界邊緣,如果創業與打工也是兩個世界也算的話。
只是,程浩的兩個世界太沉重,畢竟倉央嘉措曾說:世間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也因為沉重,這些經歷與文字我們才能拜讀,似乎藝術層,都是贏得生前身后名,不得不說是一種悲涼。我們這些小人物,抒發抒發情懷,說說是非,憤青偶爾。活著便知足了。
多余的話不想多說,什么愿逝者安息的話在我看來都是虛偽,哪個逝者能安息?活著太多遺憾,死時也更多未了心愿。所以這些話從來不說,活著好好對身邊人,對身邊事,這已經是最好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