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和大學生做微課分享時,其中這一位實習生提了一個遇到的困擾:她剛到一個公司實習不久,感覺同事都不太喜歡她,不會主動叫她吃飯,也不會主動理她,他覺得很困擾,不知道怎么做能夠讓同事接受和喜歡自己。
聽到這個問題后,我問這一位提問的同學:你覺得怎樣的表現(xiàn)是喜歡你的?
她說:例如要多了解我的情況,吃飯要叫我一起去,聊天的時候可以多點微笑等等。
這個問題還挺有意思的,記得我高中畢業(yè)出來做兼職就遇到了這個情況:
我剛高中畢業(yè)考上大學,到一個面包店打工,打工的人都二十多三十歲,普遍學歷是中專,我去到那就覺得自己和他們不同,聊天也聊不到一塊去,他們也不會主動的問我的情況。我一直就是默默看著他們然后不說話,但心里越來越覺得不舒服,后來還因為同事說了我一句,我就負氣把工作辭掉了。
當時的我就和現(xiàn)在提問的實習生的想法差不多吧。
復盤我和那位實習生想法的本源,我的理解是:不一樣和不自信。
以前周圍都是同學,大家的經歷價值觀接近,而現(xiàn)在周圍的人基本上比你年長,想法和話題都和你不同。而且同事還藏龍臥虎,哪哪都比你強,或者你在同學中還是一個小領導,現(xiàn)在和同事比根本什么都不是。于是就容易不自信,后來就越敏感和胡思亂想。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作為學生和作為職場人,對于"對同事好不好"這件事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當我進入工作崗位,見到新來的實習生或同事,不會再像讀書時候那么歡喜和主動勾搭他們,一來覺得沒有必要,大家都是成年人。二來我也怕自己這么主動會把別人嚇到,況且自己還有手上要忙的工作,沒有那么多心思去想這些事。
如果是學生就不會這么想,覺得別人對你噓寒問暖、主動關注,都是應該的事。正因為這種標準不一樣,所以,是標準就有所不同讓我們有不同的理解。
標準不同+胡思亂想,處在這個狀態(tài)的實習生便容易同事一些消極的反饋,例如和同事相處很緊張,例如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這種都會讓對方也感覺到很不舒服,當不舒服越來越多,雙方關系肯定會變化,而且往越來越不好的方向發(fā)展,后來因為同事直接指責了一句,我便情緒大爆發(fā)直接辭工。
現(xiàn)在想想那個時候的自己還挺好笑的。
總結以上的個人經歷和經驗,給遇到這樣困擾的小伙伴一些建議:
1.調整心態(tài):大家都很忙的,來上班是來工作的,沒有那么多閑情去想喜不喜歡你,所以也請大家調整好狀態(tài),不要一上來就有先入為主的認知。
2.與其要別人主動關心你,還不如你主動表現(xiàn):要一群經驗和能力都比你強的人,主動關心你沒有這個必要,且困難度很高。如果你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喜歡,還不如主動表現(xiàn)自己。這一點我們現(xiàn)在的實習生就做得很好,同事需要幫忙她都會第一時間幫助,還給我們買了很多好吃的零食,一來二去大家也會比較喜歡她。
3.可以主動關心別人,但不能要求別人都這樣做。
因為當年沒有被關心,所以日后更愿意多多關心別人是個好事情,例如像同事有疑問主動告知,告訴他們能找誰解決問題等,對于剛入職的人而言比噓寒問暖實用多了。
準備出來工作或者剛出來工作的小伙伴,不用太擔心,放寬心,踏實工作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