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風.柏舟來自明白四達00:0002:52? (轉自喜馬拉雅FM“詩經釋誦”“漏風獨語”專輯)
《國風·鄘風》,“十五國風”之一,共十篇,為鄘地華夏族民歌。周武王克商,分商都朝歌以北為邶,南為鄘,東為衛。故地在今河南省衛輝市境內。經前人考定,邶、鄘(yōng)、衛都是衛國的詩。《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聽了魯國的樂隊歌唱了“邶、鄘、衛”以后,評論時便將此三詩統稱之為“衛風”。
“鄘風·柏舟”是鄘風的第一首,描寫的衛國第十任國君衛共伯夫人共姜“柏舟之誓”的故事,即在丈夫英年去世后共姜告訴父母自己決意不再改嫁。
衛共伯姓姬,名馀,是衛釐(通厘)侯的長子,娶了齊國姜姓姑娘為妻,夫婦非常恩愛和睦,山盟海誓他們的愛情至死不變。
后來衛釐侯去世,衛共伯作為長子被立為衛國國君,是為第十任國君,但很快就發生了弟弒君災難。
原來衛共伯還有一個弟弟叫做衛和,深受父親衛釐侯寵愛,常賞賜給衛和很多財物。衛和頗有野心,就把賞賜的東西用來結交豪杰人士,培養門客,賄賂死士,擁有了很多心腹之士。
父親死后,看到哥哥衛共伯當上了國君,就秘密選派了死士,埋伏在釐侯的墓道里,等到了衛共伯前來時候,突然襲殺了他。衛和篡位后,說衛共伯是自殺于釐侯墓道,于是葬在釐侯墳旁。
衛共伯妻子共姜知道丈夫死去訊息,悲痛萬分,死去活來好多次。衛國形勢嚴峻,又由于共姜還很年輕,共姜父母就派人勸她改嫁。
共姜既要考慮父母愛女之情,又要堅守自己主見,就寫下這首詩歌表達心志。此謂“《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毛詩正義》)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dàn)彼兩髦(máo),實維我儀。之死矢(shǐ)靡(mí)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柏木小船在漂蕩,漂泊蕩漾河中央。垂發齊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對象。至死不會變心腸。我的天啊我的娘,為何對我不體諒?
泛:浮行。這里形容船在河中不停漂浮的樣子。中河:河中。髧:頭發下垂狀。兩髦:男子未行冠禮前,頭發齊眉,分向兩邊狀。維:乃,是。儀:配偶。之死:到死。之,到。矢靡它:沒有其他。矢,通“誓”,發誓。靡它,無他心。只:語助詞。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t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柏木小船在漂蕩,漂泊蕩漾河岸旁。垂發齊眉少年郎,是我傾慕的對象。至死不會變主張。我的天啊我的娘,為何對我不體諒?
諒:相信。特:配偶。慝:通“忒”,變更,差錯,變動。也指邪惡,惡念,引申為變心。
這首詩歌用今天的語言可以翻譯為:小船兒河中悠悠,想起那位鬢發兩分的翩翩少年郎,我們彼此相愛相知心,恰是夢中情人,曾經山盟海誓,海枯石爛不變心,父母大人啊,知道您是為了我的好,也希望您體諒我這孩兒的心。
衛共伯被害的故事來自“史記”記載,但是似乎引起后世不少爭論,認為未必是死于其弟弟謀殺,一方面由于史記文章前后敘事時間有些矛盾,另一方面也許因為他的繼任者弟弟在位時候功績顯著,頗得好評。但是這不影響共姜為愛情堅守的感人經歷,這當然是個人的選擇,即便時至今天,這都是個人范疇考慮的事情,然而穿透歷史迷霧,我們分明感受到一位堅貞不屈為愛情獻身的偉岸女子風范。
從現實來看,這首詩歌頗為有趣,描寫一個很有主見的女子為自由戀愛而呼喊,向父母隔空喊話,要求尊重自己選擇。這一方面展示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另一方面也引起思索,“不受父母祝福的愛情需要慎重而行。”
不論如何,誰的事情誰做主,誰的決定誰擔責,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最優選擇,所謂好壞決定都不過事后的倒推而已。從這個角度說,詩歌里的女子真的值得稱贊,最起碼在需要自己選擇和決定時候,不依賴,不妥協,有主見,有溝通,值得我們尊重。
人生不能沒有愛,可以不為愛而生,卻要為愛而活,這個愛不僅僅是愛情,也是親子之愛,親人之愛,友情之愛,更是對這個不那么完美的現實世界的熱愛。
正像羅曼羅蘭所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