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得初來上海的時候,感覺生活壓力有些大,于是就想出去找點樂子。
幾個朋友一合計,最終選擇去市中心的一家KTV通宵K歌。我們幾個人從晚上一直唱到了第二天凌晨,還有些意猶未盡。
天蒙蒙亮的時候,我和朋友從唱歌的地方走了出來,準備回住的地方。
當我走上一段天橋的時候,發現自己整個人一下子都被暴露在了這座繁華又陌生的城市面前,感覺自己好渺小。
尤其是當看到早起的人已經開始了一天忙碌的時候,忽然有一種被人丟回現實世界的感覺。
那些自己想要逃避的問題又從心底重新泛起。那一刻,心中的內疚感、空虛感交織在一起,晚上通宵玩樂的興奮感剎那間蕩然無存。
那時、那景、那一刻的情緒記憶到現在還沒有忘記。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興趣去參加類似的通宵狂歡了。不是因為上了年紀唱不動了,而是害怕這種短暫的興奮之后,需要一個人去面對精神世界的空虛。
其實,想要得到短暫的幸福很容易。餓了的時候去吃一頓大餐,也許你會感覺很幸福;天熱的時候進入一個有空調的房間,也許你會感覺很幸福;忙了一天,窩在床上刷刷朋友圈,也許你會感覺很幸福。
但是問題就在于,這些幸福的時刻往往持續不了多長的時間。
再美味的食物,只要人吃飽了,就難以提起任何的興趣;空調吹久了,初進空調房的那種涼爽愜意的感覺也就沒有了;在社交媒體上浪費太多時間,人的內心反而便會感到內疚和空虛。
對我個人來說,讀一本書或者是寫一篇有深度的文章,通常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同時也需要耗費很多的意志力資源。
但是每當耐著性子讀完一本好書,或者是通過努力在微信訂閱號上更新了一篇很受歡迎的文章的時候,我都會沉浸在一股深深的幸福感當中。
所以說,想要的得到短暫的幸福很容易,想要得到持久的幸福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
讀大學的時候,我曾游玩過很多的地方,但印象最深刻的卻是爬泰山的那次經歷。
我們幾個同學一起,為了看第二天的日出,夜晚便開始出發爬山。整整爬了一晚上,到凌晨才爬到了山頂。
爬山的過程一路艱辛,累得氣喘吁吁,渾身都被汗水濕透了。尤其是在爬泰山最為險要的一段——十八盤的時候,更是手腳并用、幾乎用盡了渾身力氣,最終才爬上了泰山的山頂。
但是當看到日出的那一刻,感覺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值了。當時整個人都被興奮和激動所包圍,同時還感受到了一股可以“一覽眾山小”的自豪感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感。
這么多年了,當年爬泰山的很多場景以及那種幸福感至今仍記憶猶新:
爬山時的滿頭大汗、租了一件巨臟無比的軍大衣來抵御山頂的寒風、餓了的時候買了一個香噴噴的煎餅果子、第一次看到日出時的尖叫與興奮等等。每次回味起來,嘴角都禁不住的往上翹。
后來自己也去過不少的景點,但很少再次體會到當年爬泰山的那種激動人心、巨爽無比的高層次幸福感。
因為大多數的旅游都遵循的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輕松模式,這種旅行不需要付出任何額外的努力,沒有了挑戰和刺激。這種毫不費力的旅游只能淪為一場朋友圈的炫耀游戲,卻無法成為一種難忘的回憶。
其實,追求幸福的過程猶如爬山的過程,越是想要得到這種更高層次的幸福,就越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而輕輕松松得來的幸福(例如在天熱的時候吃一杯巧克力圣代),只能算作是低層次的幸福,這種幸福感很快就會隨風而去。
3.
黃小琥有一首歌的名字叫做《沒那么簡單》,這首歌里有一句歌詞特別觸動我的內心:“幸福沒有那么容易,才會特別讓人著迷。
作為一名幸福課的老師,每當聽到身邊的人說“幸福其實很容易”的時候,我總是在內心深處有些隱隱的擔憂。
別誤會我,我并不是擔心自己會失業,也不是擔心別人否定我做“傳播幸福方法”這件事情的價值。
我所真正擔憂的是:當越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幸福其實很容易”的時候,人們就不再愿意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付出更多的努力,轉而依賴那些觸手可及的方式去獲得幸福,進而陷入空虛、迷茫,甚至是抑郁的漩渦。
為什么過于相信“幸福其實很容易”會導致人們陷入空虛的漩渦呢?
想想看,由于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人們就會選擇通過上網、看電視的方式來來娛樂自己,而不是沉下心來去靜靜的閱讀一本好書;因為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人就會選擇玩網絡游戲,而不是在健身房里玩命跑步、揮汗如雨;因為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人就會選擇窩在床上刷朋友圈,而不是選擇去遠足、爬山、攀巖,不斷的去挑戰自己。
然而,這些不費任何吹灰之力所能得到的幸福,卻讓人的生活變得不再那么腳踏實地,讓人的潛力無法發揮,讓人失去了存在感。
在心理學暢銷讀物《少有人走的路》當中,作者開篇就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人生苦難重重”。其實,這句話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幸福沒那么容易”。
只有相信幸福沒有那么容易的人,才會對生活當中的幸福點滴倍感珍惜;只有相信幸福沒有那么容易的人,才會有勇氣去接受生活當中必然的苦難和挫折;也只有相信幸福沒有那么容易的人,才會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獲得更為持久、更高層次的幸福體驗。
幸福沒有那么容易,而努力才是通向幸福的最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