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著名記者Max Hastings曾經寫過這么一句話:英國人頭腦最好用的時候,就是快要來不及的時候。
何止是英國人,這句話套用在全世界應該都適用。誰沒有過在截止日期之前拼命趕進度,辦事效率高得出奇的情況呢?
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一門課實在沒辦法聽懂老師在講什么,于是就準備全程逃課去圖書館自學。
這么做的后果通常是,雖然讀不懂,但是前兩天還是會硬著頭皮讀幾頁書。到了后期也就懈怠了,等到考試前一周才發現教科書和我之前背過的單詞書一樣,只有前十頁有翻閱的痕跡,后面完全是新的。
眼看掛科在即,所剩的時間也不多,這個時候不需要任何雞血,我自然就進入了戰斗狀態。當時的復習過程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平時看不懂的書,現在都能看懂了。
那個時候我就開始相信,人的潛能還是非常大的,之前所有的我不行,學不好可能都是慣出來的毛病。后來讀了一些書才知道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專注紅利(Focus Dividend)。
當時甚至還產生了美妙的聯想,如果我能夠持續地獲得這種 “專注紅利”,估計自己離成功就不遠了。不過正所謂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獲得相應的專注紅利,人們同樣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心理學家稱之為 “管窺(Tunneling)”。也就是說我們過于關注某些事的時候就會忽略其他事物。
當某些資源處于稀缺狀態時,我們就沒法再用平常心去面對它們,進而導致我們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合理利用這有限的資源上。最終帶來的嚴重后果可能是:智商降低。
◆腦子不是什么情況下都夠用 ◆
研究人員在新澤西州的一家商場里給路人發放了一組智力測驗題目,測試一下大家在不同情境下的認知能力有何差別。在做題之前,研究人員給參與的人提供了一個前提假設:
假想你的汽車發生了故障,需要300美元進行維修,其中一半由保險公司支付。這時候你會選擇馬上去修理,還是開一陣子再去修?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這對你是一個輕松的決定還是艱難的決定?
這個問題過后,他們會開始答題。研究人員根據收入水準,將他們分為富有和貧窮兩個級別。測試的結果顯示,兩者在認知能力上并沒有太大的差距,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并沒有起多大影響,富人窮人此時一樣聰明。
隨后研究人員換了一批人,同樣給出了類似的前提假設,只不過這次的300美元變成了3000美元。這個數字對于富人來說還是可接受的,甚至是無所謂的,但是當維修費用多了一個0的時候,窮人的負擔加重了不少。
隨后再進行同樣的智力測試,窮人的認知能力明顯就不夠用了。僅僅是假想的一個狀況,也會給本來在金錢方面就處于稀缺狀態的窮人以嚴重的影響。這種財務上的焦慮的影響甚至大過失眠的影響。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 “內源性思考(Internal Thought)”,意思是即便在腦中重復一串數字這種小事,也能夠對人的總體認知能力產生巨大影響。
所以當我們處于某種稀缺狀態時,這種稀缺就會將內源性思考的作用放大,使得我們本就有限的認知能力更加不夠用。下次如果有機會做智力測試題,記得千萬別多想什么煩心事,不然最后的分數可能不會很好看。
◆當紳士可沒那么簡單 ◆
想必大家都有過非常想說臟話的時候,事后想想可能也未必是什么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但是當時就是忍不住想要爆粗口。
相信我,你并不孤獨,有這種想法的人可不止你一個。我原來以為可能是以前沒有發泄的怒氣一點點累積,最終導致遇到一些小事就怨氣沖天。后來才知道,不用是怒氣,就是生活中一些正常的小事,只要它占用你的腦容量,就會擠壓你的耐心,讓你處于爆發的邊緣。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我們的修養還不夠,你看看那些歐美的紳士,他們可比我們能忍得多了。但真實情況可能未必如此。
某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給澳大利亞的白人學生端上了一道他們最反感的食物:中國的鹵雞爪。對了,這個研究人員是一位華裔。
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看看在不同情況下,擁有餐桌禮儀傳統的人會如何應對,特別是面對這么完全沒法下咽的食物時。
實驗對象分為兩組,一組會被要求提前記住一組8位數,另一組則不需要完成任何記憶任務。
結果顯示,那些不用記數字的同學,即便在面對雞爪子的情況下,依然保持 “紳士風度”,盡管面露不快,但還是默默地忍受了下來。
但是那些之前背了8位數的同學可就沒這么好的表現了。雖然他們也極力想要壓制內心的不快,但是卻會情不自禁地說出一些粗俗的詞語,似乎不把盤子掀翻已經是他們此時能夠克制的極限了。
這就是那神奇的8位數導致的后果,盡管只是一串簡單的數字,但是卻會占用我們的腦內存,進而影響我們的自制力。類似的情況其實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自己有一些煩心事,就會發現對周圍人的忍耐直線下降,平時覺得無所謂的事情,這個時候都成了惹你生氣的罪魁禍首。
所以那些寬容的人,有自制力的人可能還真不一定是天生脾氣好、有控制力,他們可能是那種會提前清理緩存,及時為腦子爭取容量的人,這樣在極端情況下才不至于一時興起,做一些沖動的舉動。
◆節食不但減肥,還能減智商 ◆
節食確實是一種減肥的方法,但是隨著體重的下降,跟著一起下滑的可能還有我們的認知水準。除了節食以后,相應的卡路里供應不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節食者需要不斷計算每日攝入的熱量。這些節食相關的種種憂慮占據了節食者的大量腦容量,進而讓他們無法達到節食前的認知水準。
《國際進食障礙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就顯示,面對一塊巧克力,節食者和非節食者的態度并不相同。
非節食者吃完巧克力以后馬上就開始著手執行接下來的任務,而節食者在吃完巧克力后的幾分鐘內不停在想這些事情:這個巧克力的熱量有多少?我為什么選擇吃這個巧克力?
這些無謂的想法導致他們無法馬上集中精力投入到眼下的工作中。
不光是生理上的稀缺會導致認知水平下降,心理上的稀缺也能夠引起相同的作用。
研究表明,相比起那些不孤獨的人,孤獨者在執行力上要處于劣勢。換句話說,孤獨者由于情感上的稀缺,導致本身的腦容量就有損失,當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會有更大的困難。
有時候可能不需要真的孤獨,只要預想自己會孤獨都能導致類似的結果。
實驗人員假裝給志愿者做性格測試,并隨機告知某些參與者他們的性格會使得他們未來很孤獨,然后再對他們進行腦部掃描。結果發現被給予孤獨暗示的實驗對象,腦補負責執行控制的區域活力明顯下降,而沒有收到類似暗示的人則保持了正常的水準。
雖然截止時間是第一生產力,能夠讓你看懂平時看不懂的書,拿出平時達不到的效率。但是如上所述,這些稀缺帶來的負面影響明顯比正面來得多,而且搞不好能夠讓人陷入惡性循環,無法自拔。所以如果有機會,還是應該抓緊時間把任務完成。
還好我們之前也寫過有關稀缺的文章《“五一”宅在家的你,知道他們出門的原因么?|為什么我們總想出去玩(2)》,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里面的其他案例以及解決方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生大學xinsheng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