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知乎有一個問題,叫做「年輕時一味追求高工資會給自己帶來什么?這樣真的有利嗎?」
排名靠前的回答,加起來有幾萬個贊同,全部是同一個態(tài)度:
年輕時一味追求高工資,會帶來錢。
這樣真的有利嗎?有利。
有幾個比較專業(yè)的回答,來自人力資源專家、高層管理者、咨詢顧問,委婉地批判了這種觀念,無一例外,都被踩到十名開外。
不止這個問題,在許多問題下面,基本都是這種態(tài)度:
別跟我提情懷、目標、成長這些虛的,沒錢?免談。
包括我上周寫了篇關于工作和加班的文章,也在后臺看到這么幾條留言:
工作不就是為了掙錢嗎?拿多少錢,做多少工作。不要給我畫餅,我只認到手的錢。
我和他們聊了幾句,得知:他們從事的崗位不同,收入有高有低,但普遍都有這么幾個共識:
1. 勞資雙方天然對立,無產階級和資本家勢不兩立,老板總是在剝削員工。拿多少錢,就干多少活,否則就是被剝削。
2. 工作是一種謀生手段,現(xiàn)在工作只是為了掙錢。如果掙夠了錢,沒人愿意工作。
當然,我理解:一方面,房價漲,物價漲,每個人的生活壓力都非常大;
另一方面,太多的雞湯,已經使人們產生了免疫力 —— 大家開始發(fā)現(xiàn),說得好聽,但聽完不是還得去加班掙錢?生活并沒有任何改善嘛。
在這種情況下,極端強調收入的重要性,把工作完全跟收入掛鉤,是可以理解的。
但這種觀念對不對呢?
我并不提倡。
我們不妨這樣思考一下:
如果工作是為了掙錢,那掙夠了錢之后呢?
很多抱持這種觀念的人,通常都會信奉另一個觀念,叫做「財務自由」。
他們的理念是,現(xiàn)在工作是為了掙錢,等到錢掙夠了,我就不必工作了。到那時,我就自由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每當遇到這樣的人,我都會問他:那等你掙夠了錢,你想干什么呢?
回答往往有兩種:
一類是創(chuàng)造 —— 比如開基金會、做慈善、開公司、寫書……諸如此類。
那這,不還是在工作嗎?
而且,工作比較資深的朋友,都知道,打工是最輕松的,為自己工作要累得多,負擔也重得多。
這真的是你想要的「自由」嗎?
另一類,是消費 —— 比如旅游,買游艇,買別墅,吃了睡睡了吃……
怎么說呢,這種生活,看上去很誘人,但你真的試試就會知道,偶爾玩玩可以,幾十年都過著這種生活,其實很無趣。
我身邊也不乏 Gap 了一兩年的朋友,至少錢是充足的,不用為生計發(fā)愁,但他們的狀態(tài)非常一致:放下工作太久了,會有恐慌感。
這種恐慌感來自哪里呢?
不是生活壓力,而是和社會的鏈接。
本質上,人需要通過跟社會鏈接,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和意義。
如何確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工作,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
你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你對自身的認同感和成就感,也就會越強烈。
而這,才是使我們對生活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的最大因素。
我想說的是什么呢?
工作 - 掙錢 - 財務自由,本質上,就是一個偽概念。
我們的確應該追求自由,但這種自由,不是「不用工作」的自由,而是「減少對外部的依賴性」。
這是什么意思呢?
我身邊但凡比較成功的朋友,基本上都不在企業(yè)里了,主要有三種去向:
第一,是去做投資人。有做風險投資的,也有做價值投資的。
第二,是去做知識服務。幫企業(yè)做培訓、顧問,或者寫書、講課、當行業(yè)領袖等。
第三,是自己做實業(yè),開公司,扎根垂直行業(yè)。
他們有什么共同點呢?
簡而言之,就是:不用依賴于某個企業(yè)、平臺,而是自己去創(chuàng)造價值。
前面講過,人需要通過創(chuàng)造價值,來確認自己在社會里的存在感和意義。問題是,阻止你去創(chuàng)造價值的,是什么?
不是錢,而是你的外部依賴性。
非常簡單,如果你緊盯著收入不放的話,很可能的后果,就是發(fā)現(xiàn):自己到了三四十歲,掙了足夠的錢,但是卻沒有公司要了。
這樣的人少嗎?比比皆是。
我有幾位朋友,招人的時候,有個一致的觀念:不招大公司出來、35歲以上的員工。
為什么?不是因為他們貴,而是因為他們做的事情,局限在很小的一個模塊,沒法統(tǒng)籌全局,更沒法站在整個公司的角度,去協(xié)調不同的部門和團隊。
到了那時,你會發(fā)現(xiàn),錢可以買來安逸的生活,可以買來物質,但無法買來成就感和滿足感。
你真正缺少的,永遠不是錢,而是對這個世界的適應性。
說個令我感觸很深的事情。
昨天和一位傳統(tǒng)企業(yè)的朋友吃飯。這位朋友,剛卸去500強全球副總裁的職位,出來開了一家公司,給企業(yè)做管理咨詢和培訓業(yè)務。
我問他,現(xiàn)在單干之后,感覺怎么樣?
他說:比以前累多了。以前制定好戰(zhàn)略,交給下屬去做就行,但現(xiàn)在,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收入?yún)s還不到以前的一半。
提一下,他卸任前,光年薪就是300萬,總資產不知道,但肯定已經「財務自由」了,做點投資什么的也不在話下。
我問他:既然出來之后,收入還沒有以前高,那為什么還要跳出來呢?
他說:因為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我干到多少歲時,會被動退休?
第二,我估計自己能活到多少歲?
第三,當我被動退休后,這幾十年里,我想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他說:我仔細想了想,萬一哪一天,我年紀大了,企業(yè)不要我了,失去了競爭力,賦閑在家里,我能干些什么?是,我不必為生計發(fā)愁,遛遛狗,打打牌,也不是不可以,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又說:有很多朋友對我說,你可以寫書,可以給企業(yè)當顧問,可以去講課……但如果我一直在企業(yè)里待下去,我沒法更新我的知識,沒法接觸到世界的變化,我去做這些,怎么競爭得過年輕人?
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但我當時被深深觸動了。
這位朋友,階層比我高得多,資歷、經驗和資產,更不是我能夠相比的,但他每天思考的是什么呢?是「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被時代拋下」。
這種憂患意識和眼界,說實話,不是一般人能夠具備的。
當然,大多數(shù)人,也許還在為生計奔波,暫時還達不到這樣的層級。
但是,他離退休,起碼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就已經在謀劃退休后的事情。如果我們事到臨頭,才去思考和規(guī)劃,是不是太晚了一點?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看待工作呢?
答案很簡單:把工作,當成一個試煉場。
我一直所踐行的,就是這樣的價值觀:學習 - 應用 - 反饋內化。
簡而言之,我會先做一個規(guī)劃,再思考:針對這個規(guī)劃,我需要學習什么東西?需要獲取什么知識和經驗?
然后,再把我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中,去檢驗它們,獲得反饋,不斷調整,將其變成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說,在企業(yè)里的每一個任務、每一份工作,我都會把它們看作,是為了將來實現(xiàn)「獨立創(chuàng)造價值」的練習。
所以,對我來說,什么時候我會選擇跳槽呢?
答案是,當我覺得這份工作,不能繼續(xù)為我提供「試煉」和「探索」的機會時。
這個時候,無論收入多少,前景如何,對我來說,它都是無價值的。
我在這個位置,多坐一天,都只是在消耗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
說說自己的故事吧。
我剛工作的時候,工資 2700,在廣州,還要租房,還要給家里錢 —— 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無法想象。
但我就這么撐過來了。那幾年,不知道向周邊的朋友借了多少錢,也不知道多少次,把每天的開銷壓縮在 10 塊錢以內。
最辛苦的時候,6 點起床,買一份白菜和豆腐,下鍋燉,中午帶去公司吃,晚上回家繼續(xù)吃。
是我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嗎?當然不是。校招的時候,拿了十來個 Offer,隨便哪個都比這份工作高,甚至有些還包吃包住,還有幾個名企,都拒了。
現(xiàn)在呢?
當然,還沒有實現(xiàn)「財務自由」,但至少,可以有底氣離開企業(yè),去探索其他的一些可能性。
借用一位朋友說的話:
就算我們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至少隨便去哪個公司,拿幾十萬的年薪,都不成問題。既然有這條退路,又還年輕,為什么不多挑戰(zhàn)下自己,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呢?
我不會告訴你「要加班」,也不會告訴你「要吃苦」,更不會告訴你「要犧牲身體」。
不,這些都太辛苦,我寧愿你永遠不要承受。
我想告訴你的,是什么呢?
如果有一天,「收入」跟「成長」出現(xiàn)了矛盾,我希望,你能夠不要只考慮前者,而是能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我希望,你能夠去考慮那三個問題。你能去思考:
我現(xiàn)在做的事情,能帶給我什么?
萬一我被企業(yè)拋棄了,我還能做些什么?
畢竟,能夠帶給人幸福的,永遠不是錢。
而是被這個世界所需要的感覺。
更多校招攻略,關注:OfferBar
進入小程序,體驗線上筆試,一鍵投遞30家知名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