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通過網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了解不同的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并且習慣性的去模仿他人的一切。
覺得如果自己這么做了以后,說不定就可以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比如說需要長時間積累的繪畫、寫作、外語、舞蹈及其它各種技能。
只要是自己覺得哇塞的事物,都幻想自己也可以那么的厲害。
可是很多時候都忽視了,這件東西與自身的適合性。
比如在寫作方面,有些人因為看了很多書籍,有些人是因為經驗豐富,還有些人是因為周圍的人的影響。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寫作不錯的人們可以在堅持寫作之下創造出讓他人喜歡的文字。
比如我自己就是這樣,每天都在看他人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會感嘆為什么他們可以寫出那么好的文章,是有什么方法我可以學習的,但是很多時候找的方法多了,反而不知道該怎么寫作下去。
因為每個作者不同的經歷,很多時候他們給予我們的建議,大多數時候只有一部分適合自己。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辨別,哪些寫作方法是適合自身使用的,如果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的寫作方法,而盲目的去模仿的話,那么在之后的寫作道路上一定會走很多彎路。
那么,我們該如何辨別哪些對于我們來說是有益的方法呢?
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選擇:
首先
對于寫作的人來說,是需要去自己嘗試的,比如說如果你覺得這個方法適合自己,你就需要用大概21天的時間去嘗試。為什么是21天呢?
很多書上有說過21天是一個人習慣養成最好的時間段,所以在這21天就用一個寫作方法來嘗試,如果21天以后還是覺得這個方法不適合自己,那么找出不適合的原因,并從中進行適合性的修改,比如說這個方法與自己哪些好的習慣或者時間段有沖突,盡量減少這個沖突,然后進行自我修正。
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找到屬于自身的寫作方法。
其次
寫作開始的時候,需要從自身喜歡且擅長的事物進行描述,并參照經典名著,對比看下經典中描述一件事情與自己描述這件事情有什么較大的差距,比如說寫到一個房間里面的一樣東西,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為什么它這么描寫看起來是那么的和諧,與前文有什么相關聯的地方等等,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盡量多收集一些相關的句子。
收集后的句子可以在自己寫文章的時候用上,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會發現使用的很困難,但是多練習幾次以后,就會發現其實這個描述方法也不是那么的困難,只有自己使用以后的東西,才能是自己的,只是每天感慨他人的成就是最沒有用的方法。
最后
我認為,還是需要多看書,多與學識比自己豐富的人進行對話交流,多出去認識更多的人。
畢竟,寫作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來源于生活,很多的故事都是因為在生活中有所經歷有所感悟,才可以讓看文章的人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我們想要寫好文章其實就是想要塑造一個屬于自身的小世界,小世界里面發生的事情,其實說不定在另一個空間就是真實發生的。
所以對于寫作來說,不管是散文、詩詞、小說、影評、生活感悟、技能提升等等,都是有利于人們發展的東西,不管在何時何地,除了死亡能帶走你的思想,其他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任思緒翱翔,經典也就在那一次次的翱翔中隨之而來。
這就是寫作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