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一步,可以少犯很多錯誤

?

前陣時間,后臺有位讀者問我:

很喜歡您的文章,想冒昧地問一下:您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

這位讀者很可愛,但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回答的。

我告訴他:你可以問我高中是文科理科,也可以問我大學的學位(大學已經(jīng)不能按文理分科了,因為大陸的學位一共有13種)。但你問一個工作多年的人「文科還是理科」,這是沒法回答的。

為什么呢?

當我們問一個人「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時,我們的期望是:他的專業(yè)出身,賦予了他一定的特質(zhì)和能力,并且這種特征是二元性的。

但是,對一個有一定工作經(jīng)驗的人來說,工作所給予他的特質(zhì),遠遠超過學校和專業(yè)出身 —— 因此,這個問題是無意義的。

也就是說,這個人是不能夠用「文理」來衡量的,這是不恰當?shù)木S度。

這就叫做問錯了問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落入這樣的困惑中:

我該選擇感興趣的工作,還是選擇擅長的工作?

錢和理想之間,我該選擇哪一樣?

我應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我應該選擇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

……

我看到過太多這樣的提問。無論是初出茅廬的新人,還是工作多年的老手。

但事實上,這些選項,真的是對立的嗎?

就拿大公司和小公司來說。很多人覺得「大公司有嚴格、規(guī)范的管理流程,小公司沒有」——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許多硅谷的小團隊,有完善的敏捷開發(fā)管理體系。雖然人數(shù)不多、規(guī)模不大,但流程化、標準化程度要超過大多數(shù)大公司。

相反,管理混亂、硬件陳舊、流程不合理的大公司,比比皆是。這些大公司因為規(guī)模太大,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未能根治,也跟不上技術(shù)發(fā)展,在管理上并不出色。

同樣,很多人覺得「大公司結(jié)構(gòu)臃腫,做事拖沓,小公司效率更高」—— 不妨看看亞馬遜。亞馬遜在全球擁有23萬名員工,絕對是頂級的大公司。但是人家的危機處理流程、客戶服務體系,可以在幾小時內(nèi)調(diào)動多個部門,合作解決掉一個前端問題。這是許多小公司都無法想象的。

相比之下,很多小公司,因為人手不足、資源不足,一個問題拖上幾天、幾周,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公司的邊緣業(yè)務、支撐部門,跟小公司的核心團隊,能拿來比較嗎?顯然也是完全不能的。

在這些「預期的特征」都不符合的情況下,人為將公司劃分成「大公司」「小公司」,有什么意義呢?

同樣,興趣跟擅長,一定是對立的嗎?錢跟理想,一定是不可兼得、難以權(quán)衡的嗎?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

我們似乎天生就有這樣的能力:無論面臨多少個選項,都能夠?qū)⑵淇车絻蓚€,并且提取兩個選項中最顯著的特征,將它們對立起來,問自己:我要走哪一邊?

這就叫做「單一維度的二元對立思維」。

這是個很長的概念,因為它有三個關(guān)鍵詞:單一維度,二元,對立。

不妨簡稱為二元思維。

為什么我們會有這樣的思維呢?

因為,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概念,比如「公司」和「人」,都是極其復雜的概念—— 它們往往有著眾多的因素,也有著多種衡量的維度。

甚至,有很多問題,本身就是無法被定義的,甚至很難被理解。

但是,我們的大腦,天生不善于處理復雜概念。因為這會占用大量的認知資源。

所以,我們會不自覺地期待「確定性」。

我們會希望,一切事物都是可預知、可理解的。一切問題都有答案,一切現(xiàn)象都有結(jié)論,一切故事都有終結(jié)。

因此,我們會下意識地對事物進行「簡化」,抽象出事物最顯然、最突出的特征,來為事物貼上標簽。

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fā)生一個后果,那就是以偏概全。

我們所貼上去的標簽,很可能只占事物本身的30%、40%,但在我們思維中,很容易就用這種特征來代表事物整體,從而造成認知歪曲。

舉個簡單的例子。

14年我在知乎回答過一個問題,叫做「為什么有些看上去很開朗的人,總是喜歡獨來獨往?」這個問題拿到了1萬贊,也是當時知乎 Top 10 的回答。

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他內(nèi)向。

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尤其是性格。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理論和學說,企圖給性格分類,將不同的人歸類到一起。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質(zhì)說」(多血,膽汁,黏液,抑郁),現(xiàn)代則有星座、血型……各種奇奇怪怪的性格分類理論。

但比較受學界認可的,還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提出的 The Big Five (大五性格模型)。

這套分類法,將人的性格用五個維度來衡量,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和神經(jīng)質(zhì)。每一個維度都有兩端。像外向性的兩個極端,就是外向和內(nèi)向。你在量表上離內(nèi)向更近,就說明你傾向于內(nèi)向。

這說明什么呢?兩個內(nèi)向的人,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總是喜歡用「外向」和「內(nèi)向」去描繪一個人。在我們心目中,外向者健談、熱情、沖動、直率,內(nèi)向者低調(diào)、謙虛、溫和、脆弱,等等。

但實際上,一個內(nèi)向的人,也可以非常易于沖動;一個外向的人,也可以非常謙虛溫和,甚至「玻璃心」。

原因就在于,外向性,僅僅占到了一個人性格成分的20%(不確切地說)。它只是用于形容一個人在社交上的傾向,并不能用來支撐所有的性格特質(zhì)。

但是,我們很容易就用「外向」「內(nèi)向」去代表一個人,把20%,當成這個人的100%。

這就是把多個維度簡化,把所有的性格特征,簡單歸因為單一維度,并用二元對立來劃分類型。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是有偏差的。

這也是造成決策失誤,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從本質(zhì)上,人其實是喜歡爭斗的。

為什么?因為通過爭斗,人才得以確認優(yōu)越感。而在漫長的繁衍和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優(yōu)越感,是存活下去的信號。

所以,為什么是二元,不是三元、四元?因為二元是最直接的模式,也是最針鋒相對的形式。

三元、四元,都存在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的可能性,但二元沒有 —— 或者說我們不希望有。因為有的話,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當你畫下一個圈子,你就天然地把這個世界,劃分成了兩部分:

圈子里面,和圈子外面。

喜歡錢?對不起,你是個商人,我鄙視你。

選擇情懷?來來來,你是個理想主義者,我們是一路的。

借由加強「圈子之外」的威脅和對立,從而提高「圈子內(nèi)部」的凝聚力,亦即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劃分成「朋友和敵人」,然后黨同伐異 —— 這是我們用慣了的方法。

在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故事,還不多嗎?

這里就不展開講了。

所以,我們喜歡「站隊」,喜歡從立場出發(fā)。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迅速去界定「你是誰」,從而決定要對你采取什么態(tài)度。

一個大企業(yè)和員工發(fā)生了矛盾,員工的利益受損了,必然會有大量的人站在員工這一邊,為員工主張利益。但凡有人為企業(yè)說話,都會被人鄙夷為「洗地」「公關(guān)」,而不管事實究竟為何。

同樣,一個事件發(fā)生之后,立刻會形成針鋒相對的兩派,且必然會互相攻訐、對立 —— 但實際上有沒有人真的想弄清事實呢?沒有。大家只是忙著通過站隊,來展示自己的立場和姿態(tài)。

所以,二元必然伴隨著對立—— 當你選擇站在某一邊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跟另一邊形成了對立。

差別只在于,這種對立是強,還是弱,有沒有斡旋和爭取共識的余地。

在很多事件里面,總會有人問我:你怎么看,你到底支持哪一方?

—— 為什么我一定要支持某一方呢?

這世上的事情,很少是非黑即白的。大多數(shù)事情,都落在中間的灰色地帶上。過早的站隊,貼標簽,定性,形成對立,都是不恰當?shù)摹?/p>

大多數(shù)時候,這只會使問題,向更不好的那一面發(fā)展。

那么,說了這么多,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1. 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

不要匆忙、草率地給一個事物定性,更不要隨意站隊,尤其是在沒有充分足夠信息的前提下。

要么,去獲取更多的信息;要么,就保持審視的態(tài)度。

尤其是對于任何熱點事件,追求全面,永遠是更好的做法。

大多數(shù)時候,使問題變得更加不可收拾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們。

2. 重視思維的過程,而非結(jié)果

我們害怕不穩(wěn)定,渴望有確定的回答,幫助我們增加對這個世界的信息。

但大多數(shù)時候,這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們往往會給自己一個結(jié)果,并讓自己去相信,拒絕掉對立的可能性。

實際上,這只是故步自封而已。

不要太重視結(jié)果,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我們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得到了什么。

這才是更加有意義的。

3.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有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叫做「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益」。

這句話很功利,也很黑暗,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它:

很多時候,一個事物如何去定性和評判,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如何理解它,它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理解、吸收和揚棄。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

對于那些無法言說之物,

我們應當保持沉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商道即人道,人道即商道。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運到盛時需警省,境到逆處要從容。經(jīng)商就是方與圓、屈與伸的掌握與運用...
    喆哲只為健康閱讀 433評論 0 1
  • 雞兒說一球消失一天了,喜大佬換了頭像名片假裝一球,沒想到一球突然出現(xiàn),我還一臉懵,后來
    遠山遙岑閱讀 138評論 0 0
  • 我常常看著父親母親發(fā)呆,聽他們叨家常,聽母親調(diào)笑父親。 每到這個時候,父親總是笑,不怒反笑。他知道母親就是紙老虎,...
    夏米樂閱讀 948評論 14 18
  • 想做大事,很好,不過在做大事之前,還是先把小事做好吧! 這句話,是對我自己說的。曾幾何時,我一直是一個有“大志向”...
    超級賦能王張勝萍閱讀 603評論 13 13
  • 單身的我,以前被問起,找對象有什么標準,總是說希望找個能和自己心靈共鳴的人!這個標準真的好大,好空洞! ...
    伊予yisheng閱讀 17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