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自己身上開始被附加上一些莫名的詞語,生活被定義,性格被標簽。因為一次長距離騎行,被掛以“騎友”的標簽,因為假期自由行,被掛以“驢友”的標簽,因為偶然間的一個行為,竟也成為他人眼中習以為常的方式。我就納悶了,因為飯后散步,喜歡喝茶,不說閑話,竟也被掛以“老年養生”,“悶騷”的說法。
今天跟一位久違不見的朋友聊天,一開場的話題就是最近又去哪里騎行?哪里旅行?我用驚訝的表情震懾回去,一次長途騎行,竟讓你認為我與單車有著不可分割的情緣。我只能說,自從那次長途騎行之后,一年的騎行里程數超不過100公里,所以更不能說有跟單車有不解之情,至于旅行到被掛以“驢友”的標簽也還算不上,至少不是長時間在外行走。我說我上半年時間幾乎都被用在工作上,不知道能夠被用以“工作狂”的標簽。我和朋友這樣說,這個時代的標簽有些太過于主觀和偏見了。因為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標新立異的做法,身邊一些朋友被掛以“不靠譜”“放蕩不羈”的標簽,我說這是不是很多人都喜歡用過去的常識去定義身邊所有的行為呢?
我朋友竟然也反應出些許的點頭,對于一個程序猿來說,一說起工作,足以夠幾個名詞相關,“技術宅”“碼農”“生活單調無趣”,他說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身邊朋友一有電腦的疑難雜癥就都找他,掛以“電腦百科”標簽,對于家電維修找他幫忙,我苦笑著問他家電維修真的行嗎?他回以“呵呵”的無奈。他說他并不是一個喜歡宅的人,對于運動健身有著特有鐘情。還有一個話題就是“恐婚一族”的說法,對于一個被聯合國列入“中年人”的少年來說,好像這階段不談戀愛,不結婚,不以別人家小孩打醬油的話題,就被掛以“剩男,剩女”“不務正業”的代名詞。
是啊,對于標簽化,生活被定義,我覺得這是在信息快速傳播時代,不可避免的。有時候,連我自己不可避免陷入到這樣的環節。諸如一些“富二代”“女漢子”“程序猿”這樣的詞語,也有“堅強奮斗”“柔情似水”“真暖男”的說法。對于標簽這回事,我覺得不用太過急于判斷,留點空間給他人,留點空間給自己,不管這些標簽是善意的,惡意的,還是接受的,不接受的。拒絕標簽化,理性思考化。
向那些無聊的眼光發出吶喊,拒絕被定義,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表達,無需被誰認同,請原諒我沒有討好全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