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追故鄉的人》是我接觸的熊培云的第一本書,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它,內心一根小小的弦就被觸動了。
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所以對他書中的很多情節都有深深的共鳴。山坡,土地,池塘,牲畜還有彈棉花的老師傅,每一個都能勾起我對童年的回憶,故鄉于我,就像水于魚一樣,共生共存。
很多年過去了,就像他一樣,很多人在時代的浪潮下被推著前進,從此遠離了故土,來到了熙熙攘攘的城市,然后再通過日復一日的“勞作”,努力在這里的一角扎根,前前后后,需要很多年。
于是,在車水馬龍和龐大機器的嗡嗡作響中,很多東西都遠去了,包括我們曾經極度熱愛的河流和山川,大地和人群。它們像被時代拋棄的嬰兒,蜷縮在遠離城市的一隅,安靜的等候著它的新主人。總有人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或許是你的父輩,父父輩。
老一輩的說法是:有土地的地方就有家。等你從城市中歸來,還有一個溫暖的歇腳之處。
很快的,時代的快速發展勾起了很多人的思鄉的情愫,于是很多作家開始謳歌故鄉以及故鄉的人兒。
熊培云是一個,但是不同的是,他是那種從骨子里就滲透著鄉情的人,因為故鄉的原因,他才成為了今天的他,而不是因為時代的變化來標榜自己的故鄉。
2、
小時候,我是一個極容易想家的人,那個時候住校生兩周才能回家一次,到了第一周就很難熬了,那種小時候對于家的思念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家的依賴,因為那時候家里只有我一個孩子,所以備受寵愛。
很多年過去了,從中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我漸漸從農村中慢慢脫離出來,漸漸遠離了我的小鎮還有我最親最愛的家人。可是這個時候不懂鄉愁,因為正處在時代發展的浪尖,信息爆炸的社會,很難有人靜下心來去聽聽故鄉的聲音。
有一天夜晚,我從夢中醒來,夢見家里的老房子,墨綠色的大鐵門,不僅悲從中來。短短幾年,家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在家鄉的馬路上,除了僅存的幾棵環腰的老柳樹,看不到絲毫往日的痕跡。
還記得老家的屋后最初是個池塘,池塘里有魚、荷花還有一個爸爸自己做的烏篷船,每逢下雨過后,爸爸帶著我下池塘逮魚,那時候頂著烈日,汗流浹背卻依舊覺得歡快。后來,池塘被一群大卡車上的土填平了,灑上肥料變成了菜園,我就在和媽媽傍晚挎著籃子過去摘菜。再后來,池塘由菜園又變成了樹林,我就每逢傍晚帶著妹妹過去摸肉蛋(蟬的前身)。
我的童年是在知了不休的鳴叫聲和田野獵獵的風中度過的。那時候沒有這些現代的小玩意兒供我玩耍,大地和樹林就是我的玩伴。
記得作者在書中提到過給雞喂食,彈棉花的老師傅彈棉花,這些耳熟能詳的字眼全部都是我童年生活過的場景。小時候養過鴨子,在下雨天趕著他們去池塘游泳,后來不知道怎么的丟掉了一只,還被父親大人責備,那時候小,什么也不懂,我就按自己的方式,無憂無慮的過完了我的童年。直到幾年后有了我小妹,我才略微懂事。曾經那些買不來的歡樂時光,大多都是和妹妹一起度過的。
作為一個孩子,那個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臺電視機。在我家剛分家的時候一窮二白,連臺電視機都沒有,我鄰居是個財主,家里條件比我們家好,于是我寫完作業就往他家里跑。這家人十分和藹,總是拿出一些好吃的玩意兒讓我一邊吃一邊看,后來我家蓋房的時候還在他家里寄宿過一段時間。再后來,家里條件好點了,爸爸也搗鼓了一臺電視,雖然是黑白的,可是卻看的津津有味。
小時候我有一些很好的玩伴,我們經常去河邊過家家或者去果園子里摘果子,有一次被園子的主人逮到了,找到我家給我媽告狀,我媽沒打我,罵了我一頓。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敢了。我媽是我家的最高權力擁有者,集美貌和潑辣于一身的女人,雖然嚴厲,可是從來不會不講理。這種教育模式和性格特點貫穿著我的童年,甚至影響了我的一生。
3、
我迄今都難以忘記那些灰頭土臉的日子,一窮二白的時候一家人從一個破舊的小房子里擠著過日子,加上那個時候我媽媽和奶奶不和,很多時候我得承受雙倍的壓力。
可是,我從來沒覺得日子有多難過,因為不管多么沒有,爸爸媽媽從來都是給我最好的。我沒有像我們村里其他小孩子一樣每天穿的破破爛爛去上學,看到好吃的東西爸爸從來都不吝嗇買給我,就算在最糟糕的日子也沒有委屈過我。我從小挨過不少打,基本都來自于我的媽媽,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個人在草屋待過一夜,嚇得我渾身發抖,從此改掉了我喜歡在別人家蹭飯吃的壞習慣。從那時起我知道了家教到底有多重要,如果將來我做了某個孩子的媽媽,那我母親交給我的就將是我最大的一筆財富。
人們都說,農村的孩子早當家,打打罵罵對于我們來說是常事,沒有什么該不該打,只有做的對不對,不痛不癢的不算,得打一頓讓你記住,最疼也就哭兩聲然后就又活蹦亂跳了,哪有現在的孩子這么嬌氣。
時至今日,因為從小經歷了太多悲歡離合,見證了很多很樸實很真實的故事。所以在我生命中,故鄉很難用一篇文章來表述清楚,它是一個回不去的詞,一本寫不完的書,一個忘不掉的夢。因為我的故鄉,我才變成了今天的我,因為時刻被教育著,所以我知道做人不能忘本,無論今天家里生活多么富足,我也知道那是爸爸媽媽白手起家在這片土地上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過去的日子不能忘。
因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所以故鄉才得以被銘記。若不是因為腳下這片堅實的土地,我也許早就變成 了現在社會上不學無術的浪子,在某一個工廠里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每天拿著時間混飯,沒有夢想,更沒有詩和遠方。
時光荏苒,我還能在這個早晨記錄下我和故鄉的一切,說明我過著我想要的生活,而這一切,都是故鄉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