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二十八課(離婁章句下第二十九節+君子之道,異地而皆然,不取于相)

8.27學習孟子第二十八課(離婁章句下第二十九節+君子之道,異地而皆然,不取于相),原文如下:

離婁章句下·第二十九節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

  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艾婷的分享:

聞人在很多時候,對于一種思想,處在表面上的認知,很容易處于"相",沒有深刻的理解,產生誤解。以自己的理解定義圣賢,而不是以圣賢之道定義圣賢,是從"相"上定義圣賢,而沒有從圣賢之道的本質來定義圣賢。

思孟子的學生對于當時的孔孟所認為的圣賢不理解,如伯夷,柳下惠,舜"不告而娶"是否合乎孝道等等.......,他們是圣賢嗎?一.圣賢之道的本質從三個層面:其一,克己。從修身作為根本,克己所克制的是妄念,保持清靜。其二,素位。安于當下,不會離于當下,每一個當下都是時間與空間的因緣和合,明白因緣,懂得因果。?中庸?里講素位而行,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君子安于當下做好本位本職,小人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之物。其三,歸仁,至善。克己,素位,最終修到至善。 ?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克己方能顯現德行。親民:使人棄舊向新,在當下的位置親民。二.禹,稷("天下社稷":社,國家的政治管理。稷,舜時代的一位負責農業的大臣,教大家耕作田地,種植五谷,解決饑荒。),顏回這三個人,孔子為何稱他們為賢人?禹是君王,在治水時是臣,稷主管農業; 顏回是士,普通百姓,布衣,這三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做的事情卻沒有什么不一樣,同道不同地。禹治水十幾年如一日,三過家門而不入,疏通河道,解決水患,使百姓安居樂業。稷主管農業,當時的人耕種概念已有,技術尚不成熟,常鬧饑荒,稷視天下饑如己饑,勤勤懇懇幫大家完成糧食問題。顏回,跟隨孔子學習,踐行孔子學說,幫助孔子完成經書,著書立說,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禹,稷,顏回同道、同心,都是將克己、素位、善行發揮到極致。四.妄念面前,人的自律不堪一擊。克念,去妄心,守住仁心; 素位,在當下做好當下本位本職,不計個人得失,行好五倫,往至善的方向走。克己復禮,素位而行,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步一步來,不愈位不借位,不貪求不妄求,隨緣不攀緣。五.天下各自分工不同,每一個位都需要人,人沒有固定的位置,分工是偏頗的思想,在什么位是因緣。在位時做好本位,能夠親這個位置周圍所有的人,這樣做就是在踐行圣賢之道,使圣賢之道得以彰顯,彰顯圣賢之道是我們學習圣賢之道最好的回報。合乎道,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在綻放自己,奉獻社會。圣賢之道,道在腳下,契入圣賢道,行于圣賢道,成就自己。

修今天一邊家務一邊聽講,抽空記錄下聞和思,窗外烈日當空,蟬鳴鳥叫,好時光,好心情,在日子里享受文化且當作我的修行。想起上周有一天,在國學共修小群里和一位同修來來往往碼了好多字,鬧得對方有些不悅。當下我就覺察到我的不妥之處,趕緊收住 ; 事后反思當時我的確有些得意忘形,以至于咄咄逼人。有些時候過度的熱心熱情可能會讓別人感到不適,對方甚至動用了"請教導"的過激言語,對于一個已成年的社會人,也許孔孟先賢都無法教育引導他(她),區區小我何德何能去教導他(她)人呢?羞得我無地自容。同時,我很感謝這位素未謀面的群中同修,給了我一次自我反省的機會,感謝!董卿的?朗讀者?"遇見"說: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 ; 春遇見冬,有了歲月; 天遇見地,有了永恒 ;? 人遇見人,有了生命。" 有些時候,沒有遇見的交流,也會有事理存在,也會讓人思索,也許這就是世間事。作為一個世間人,愿感恩與我同在,愿感悟與我如影隨形。

alice的分享:

這段時間回老家了,昨天的學習今天早上才聽完,真是慚愧。

聞:老師說,不是從內心所發出來的,都只是表象,是相。

思:要想對事有深刻的理解,必須先修身(也就是克己),再就是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把什么位置的事做好就可以了。老師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我就是那個小人,總以為小小的偏差沒事,其實就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再就是歸仁,至善。

修:要好好的修自己的清凈心,自己是這樣,也希望別人這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