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孔子是教育家,教書很厲害,可從結果來看,孔子并沒有教出幾個歷史上很牛的學生。
而鬼谷子,沒什么人說他是教育家,竟然教出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這樣幾個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大名人。歷史影響稍次一些,卻依然很牛的,還有一大串,比如鄒忌、尉繚、李斯等,都是鬼谷子的學生。
孔子最厲害的學生,也沒有誰有能耐可以改變歷史的進程吧,鬼谷先生的學生,卻做到了,而且還不止一個。
鬼谷先生這么厲害,為什么就被歷史故意疏忽了一樣,在中國大地上的“名氣”竟遠不如孔子呢?
歷史會不會給我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對我們耍了個“陰謀”? 很可能。
鬼谷先生,教人怎么樣使用“陰謀”。那個時候,“陰謀”還是個中性詞,但慢慢的,大家都把它當成貶義詞看待了。在儒家文化的語境中,誰又敢大力向他人推薦《鬼谷子》呢?
秦統一中國后,讓學了《鬼谷子》的人去靈活運用“解仇斗郄”等謀略的場合也少了;加上秦統治者知道《鬼谷子》的厲害,肯定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學習它,“焚書坑儒”的首選書,說不定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就是一本統治者只愿自己掌握、卻不愿他人掌握的書。可以想象,這樣的書是不大可能被統治者推廣的,不加以禁止,就不得了了。自然而然,鬼谷先生就不會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歷史雖沒有如果,但也不妨假設一下。如果《鬼谷子》可以像《論語》一樣流行,被大肆提倡去學習,成為科舉考試的指定教材,那中國秦朝以后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這是很有可能的!說不定中國的牛人們早就統一了歐亞大陸,現在的地球歷史又是一番別樣的相貌了。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既得利益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往往會積極主動的去宣揚一些東西,明里暗里去掩飾或禁止一些東西。
一個讀書人,從小學到大學,一路學下來,學到的很可能都是那些被宣揚被主張的東西,而那些不大允許被推廣的東西,雖很實用,卻被不知底細的讀書人所永遠的疏忽了。或者,這就是傳統教育體制之下盛產“書呆子”的原因之一?
現在的商學院所教的那一套理論,會不會也僅是大路貨,真正賺錢的“絕活”卻被先行者們所遮遮掩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