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說:佛教不是神秘主義,是現實主義。它并非充滿玄妙的神話,而是指如何面對情緒、衰老、疾病、死亡,讓我們樂觀,不再憂郁。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我在忙什么》的第32-51頁,在共讀時,我們可以帶著以下問題邊閱讀邊思考:
1、 如果有人欺負、侮辱、折磨你或你的家人,你會如何對待他?
2、你對佛法感興趣嗎?你覺得有必要去修行佛法嗎?
?
? ? ? ? ? ? ? ? 1
我最怕的是對傷害我的人失去慈悲心
《毗奈耶經》中說:“人若打我,我不還打;人若罵我,我不還罵;人若嗔我,我不還嗔;人若毀我,我不還毀。”
這種『非暴力』的處事原則,雖說人類需要,但要全人類做到是永遠不可能的。站到理論的層面去想,這樣的大慈悲心,讓我頂禮膜拜!但站到現實的角度,我覺得該反抗時必須反抗!正所謂『落后就要挨打』,而對有的人,并不是“退一步就海闊天空”。[此處僅代表個人看法,與作者觀點有異]
慈悲固然是一種境界,不是每個人都有。只有明白了,為何要慈悲、怎樣擁有慈悲,才能真正做到慈悲,坦然放下仇恨。
努力學習把磨難當作一種修行,并以“三殊勝”攝持——最初發菩提心、中間不執著,最后回向善根。
?
? ? ? ? ? ? ? ? 2
談談我對學佛與修佛的看法
也許是年齡,也許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我比較喜歡『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學佛的狀態,學佛主要是去學自己可用的佛教智慧,而不喜歡拘泥于辦皈依證、參加佛教儀式、燒香拜佛等這些外在形式。
有句話說的正合我意:心中有佛,不學也罷;心中無佛,學佛也枉然!
不過,讀完這一章,讓我明白想了解佛教智慧,最好去深入學習佛典。比如學習堪布推薦的《入菩薩行論》《大圓滿前行》《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如果不學佛、只修佛很容易走偏,如果只學不修,也體會不到佛法的深層境界,只有實實在在的學、踏踏實實的修,才能真正領悟佛法,才有可能到達『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的境界。
?
? ? ? ? ? ? ? ? 3
很喜歡互動環節的這個問答:
問:在金錢至上的今天,人人都忙著賺錢。生活雖然享受,但壓力很大,我們該如何對治心里的煩惱?
答:忙忙碌碌的人們,想靜一靜也很難。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放慢腳步,看看自己在做什么。人生的意義并不只是賺錢,許多人在為錢忙碌的同時,生命不知不覺就走到了盡頭。到那時再回頭一看,以前追求的好多東西,原來都是虛幻無實的。
要減少煩惱,最好的方法是知足少欲。其實快樂并非來自于錢財,現在大多數人的苦惱,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不滿足。俗話說,“知足常樂”,這的確是至理名言。
知足并不是一種消極,而是一種不強求。假如你沒有賺錢的緣分,就隨遇而安;有機緣也可以多賺點。但賺錢不要只為自己享受,還應該幫幫吃不上飯的人。
有了這種心態,你會快樂的生活,該做的做,該賺的賺,但煩惱肯定少很多。
領讀人:伊藍,高級美容師;易效能時間管理踐行者,環球愛好者……
【親愛的書友們,今日的共讀就到這里,我們明天再見!
學習了今日共讀,你收獲了哪些?
你想做出哪些改變?
歡迎閱讀共讀分享的伙伴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收獲或感想,咱們一起交流、探討,我也會積極回應每一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