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中文全稱是“新世紀福音戰士”。EVA的稱呼源自其英文名Neon Genesis Evangelion 。Neon源自希臘語Neos,意為“新,新生的”,Genesis源于拉丁文,意為“創始、創世紀”,首見于舊約圣經。
從名字開始,EVA就顯出它的獨特之處.事實上,EVA從內容到表現形式上做了許多革新之舉,這使它成為日本動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與“高達”等動畫并稱為日本動漫史上的三次高潮,即使到了現在,也堪稱日本歷史中最偉大的動漫之一。
EVA自誕生以來經歷了許多種版本,95年最初始的TV版、97年劇場版《死與新生》(實際上是TV版內容的組合以及重新剪輯,更換了一些事件的敘述方式)、《THE END OF EVANGELION》(這是接在TV版結局之后的結局)、03年TV重制版,以及2007年開始策劃制作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的第一部(《ヱヴァンゲリヲン新劇場版:序》)已經于2007年上映,第四部(《シン?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劇場版:▕┃》)至今還在制作(跳票)中……
這么多不同版本詮釋了同一些人物。包括劇情大幅更改的新劇場版在內,其中許多內容其實大同小異,但每一部的推出,都為其制作公司GAINAX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觀影的人群從老至少,始終熱情高漲。(總之新聞是這么說的……)
究竟EVA為何能經久不衰?其中緣由當然復雜,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它大膽前衛的革新開創了新一代風氣。
歸根結底,是這八個字:反常之舉,出人意料。
革新之舉常常反常。
EVA的反常之舉貫穿全篇。很多地方毀譽參半(最著名的莫過于95年TV版里的結局)。既然有毀有譽,勢必引發一場場激烈的討論,于是它在日本掀起被幾乎成為“社會現象”的巨大回響和沖擊。
先不論某些做法的對錯,至少這些極具風格化的處理手法,自始至終都令人無比關注這部動畫片,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個動漫制作業界的革新。
EVA中有哪些具有革新意義的地方呢,我們可以通過人物設定、劇情橋段和表現形式幾個方面聊以分析。
不一樣的人物設置
人物是敘事中推動事情發展的執行體,若沒有性格鮮明的人物,即便本身故事再精彩也難以打動人心。這有點像臺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自吳宗憲離去后,雖然欄目中各個環節一再改版,內容不斷豐富,卻很少能再感受以前的幽默特質。所以整個節目也慢慢沉淪……你現在還有看這節目么?
EVA能成功,它其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功不可沒,比如說……
1、神秘少女,突然出現又消失什么的最扯眼球了
綾波麗,這位第一女主長期高居日本動漫角色人氣榜榜首,成為眾多男人心中的女神。作為“三無少女”的始祖級人物,她的最大特征是神秘,而且冰冷純凈,像是完全不沾人間煙火。
她少言寡語,幾乎不曾笑過,雖為第一女主角,但對白幾乎是登場人物中最少的——這些特點隨著劇情的發展有所改變,但那層神秘的面紗一直不曾完全揭開。
她的神秘,從她在動畫片中第一次露面,短短幾個畫面就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一幕是這樣的:
中近景 ??碇真嗣看表,準備先去避難所,這時他眼神一轉,看到了什么東西。(約七秒)
遠景 ? ? ??接碇真嗣的主觀視角,在有些朦朧的畫面里,綾波麗獨自站在空曠的街道中。(約一秒)
特寫 ? ? ? ?綾波麗血紅色的眼睛(左眼)眨了一下。(約一秒)
中景 ? ? ? ?仰拍,電線桿的剪影以及一片驚惶的飛鳥。(約兩秒)
中近景 ? ?回到第一個鏡頭,碇真嗣朝天望著飛鳥的方向,然后他又扭頭看向街道。(約三秒)
遠景 ? ? ? ?畫面變得清晰不少,碇真嗣的視線里,只剩下空曠的街道。
這一系列鏡頭以男主角碇真嗣的視線作為引導,很自然地組接起來,不到一分鐘時間便把一個倏然出現,又忽而消失的神秘少女形象呈現在眾人眼前,幾乎是立刻,就勾起了觀影者對于這個少女的好奇心。
2、冷酷嚴父,幾組鏡頭激發的矛盾感
除了綾波麗外,EVA對于男主角碇真嗣以及其父親碇源堂的角色刻畫也做得很成功。以他們在動畫片中首次會面的一個鏡頭為例:
故事是碇源堂突然出現,要求碇真嗣去駕駛外形丑陋恐怖的EVA初號機,如果碇真嗣不愿意就滾回去。作為一個父親,碇源堂在故事里冷酷無情,說一不二。極具魄力的他為了自己的計劃不惜犧牲許多人,不惜在狠心遠離童年的碇真嗣。
他是碇真嗣心中的一個結,一道深深的陰影。
在這個鏡頭中碇真嗣和初號機恐怖的頭顱占據畫面的絕大部分,碇源堂整個身體都幾乎縮成一個小黑點。但由于這個畫面中碇源堂身處高位、背后高亮,反而更具有一種壓迫感,成為畫面中絕不會被忽視的一個點。
再加上前后情節以及鏡頭的承接,使這個鏡頭又體現出EVA男主碇真嗣的心理:對于父權顯得略為怯懦的抗爭,對于父愛的渴望而不可及。這幾幕短短的刻畫,就已經初步展現了父子矛盾,大大增加了劇情張力。
這些能夠很好表現人物性格的鏡頭,還有很多很多。
3、懦弱主角,比超級無敵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再說到對男主角碇真嗣的刻畫,這是EVA號稱革新動畫的一個精彩地方。
這里要稍微提一下2004年成龍主演的一部電影《新警察故事》,在這部電影里面,成龍飾演的警官不再是曾經那個無敵英雄般的角色,他被刻畫成一個完完全全的普通人,對許多事情無能為力……然而,這種刻畫反而讓人物更深入觀者心中。
因為這樣的設置使角色更復雜,更飽滿,更像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而不是一個抽象的、甚至符號化的形象。
EVA里碇真嗣的刻畫和《新警察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樣板化是每個國家影視產業都經歷過的階段。即便到了今天,日本動漫依舊充斥著許多戰無不勝毎關必克、臉譜化的熱血青年,這些高大全的形象能夠帶來一時的熱血,但經不起回味。
碇真嗣不一樣,他懦弱,他膽怯,他自閉,他懼怕自己的父親,總是依靠隨身聽里的音樂來逃避現實,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絕駕駛EVA,他不理解為什么要戰斗,即使到了影片最后的最后,在EVA劇場版《The End Of Evangelion》里面,他依然抱持著疑惑,問:為什么?
他是自私的,也是無奈的。在他心里,駕駛著EVA的意義絕不是保護地球拯救人類這類上檔次的理由,他只是希望能夠聽到冷酷父親的一句贊揚。而他對于另一女主角明日香的精神崩潰,對于綾波麗的死……完全無能為力。
甚至,明明戰勝了使徒,他卻躲在初號機里痛哭。
在EVA里,他從不是英雄,除了能夠坐上一臺丑陋又恐怖、甚至時不時會發瘋的怪物以外,他跟所有14歲的鄰家男孩一樣。不,或許比起鄰家男孩,他還要更自閉更怯懦一點吧。
這在當時,自然是人們很難看到的特殊點,即便拿到現在,這種從頭廢到尾的壓抑性廢柴流也不多見。
除了他們外,EVA里性格風風火火又自尊極強的明日香、近乎完美人格的最后一名使徒渚薰等角色的設定都令人眼前一亮。他們即使到了10年20年后的新劇場版里,也還是重點刻畫的對象。
莫名其妙以及大眾的幻想
莫名其妙,或者說先暫且讓觀眾莫名其妙,更好懂一點兒的說法是設置懸念,這是EVA敘事手法中的最大特點。
當然,EVA主體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是清晰的,一應技術手段都是建立在扎實的敘述和描繪基礎上。
只是在某幾個點上,通過沒頭沒尾的情節、大號反白字幕或意象化的圖案,它使觀眾不斷留下疑惑——而這些疑惑或許永遠不會有唯一正確的解答,這是EVA敘事的顯著風格。
譬如真嗣夢中的綾波麗,是他對待綾波麗態度的意識流表達,也是他扭曲內心的外放。
1、永無解答——名為天使的敵人
首先說說貫穿全片的敵人——使徒,英文名即為Angel,天使。
把“兇惡殘酷”的敵人命名為天使,這自然令人疑惑。有了第一層疑惑,一個又一個問號緊接著來了:他們從何而來?他們為什么偏要攻擊人類?……這些問題不僅是觀眾在問,劇中的人物(如男主角碇真嗣)也在一遍遍反復地問著。
劇情不斷推展,看起來宏大的故事背景從人物的話語和思索間,閃回倒敘。
倒敘,只是影視敘事的慣用伎倆之一,EVA的特別之處還在后面——隨著劇情推進,倒敘出的故事愈多,觀眾們似懂非懂,疑點反而越來越多,有一些疑惑解除了,還有更多疑惑似乎有頭緒了,卻實際絲毫未解。
譬如那個問題,使徒從何而來,直至故事最后,沒有解答。
再譬如綾波麗,為何最開始她會出現在街道?她是真的出現還是碇真嗣的錯覺?她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么?到了故事最后,動畫片似乎給出了一些解答,然而緊接著懸念又起,告訴我們:這還不是正確答案。
如果我們結合EVA的故事梗概,這樣“莫名其妙”的敘事手法就更加清晰。
在網絡上找到的EVA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公元2000年8月,葛城考察隊到達南極,他們發現的巨大人形生命體,實際上是Adam與Lilith的融合體。葛城的計劃是攫取或控制Adam與Lilith的S^2機關,將Adam與Lilith分離并縮小后用于人類未來的補完計劃。但是有件事他不知道,Adam與Lilith無論是融合還是分離都會釋放巨大的爆炸能量和反ATField力,這就與核聚變與核裂變都會產生大爆炸與沖擊波的原理一樣,只是爆炸當量不同。所以盡管Adam與Lilith分離所造成的災難不會滅亡全部人類,但卻將殺死地球上的一半人口。而十六年后的第三次沖擊是Adam與Lilith的重新融合,整個世界都將再劫難逃了。
根據對“第二次沖擊”的調查,聯合國在日本箱根成立人工進化研究所(即GEHIRN)從事EVA的發展研究,后GEHIRN利用在人工進化研究所下方發現的巨大空洞建造了總部。
另一方面,聯合國屬下的秘密組織Seele為了使人類進化,開始實行人類補完計劃,就是將所有人的靈魂匯集在一起,通過中和每個人的AT力場,使每個人回歸LCL之海。
2004年,EVA初號機進行啟動試驗時發生事故,碇真嗣的母親碇唯消失,碇源度開始執行“碇源度版本的人類補完計劃”。
2010年,GEHIRN被改建成NERV。
2015年開始,根據Seele人類補完計劃劇本的安排,一種不明巨型生物“使徒”開始在日本登陸,并向NERV總部進攻,NERV組織EVA消滅使徒。碇真嗣被父親召回駕駛初號機,并結識綾波麗等人。故事就開始……
這是TV版結束很久之后經人整理出來的,以時間軸正敘的EVA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故事的各種環節看起來比較清晰了。
但疑點依舊很多,比如碇源堂的人類補完計劃到底是什么?他又為何要離開碇真嗣,現有的每一種說法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官方的解釋永遠是開放式的。
觀眾帶著疑惑把所有故事看完,看完后卻依舊是疑惑。那些人物,性格鮮明飽滿,而他們所做事情的動機,不成立?整個故事的動機,似乎也經不起推敲?
就整個故事風格來說,EVA也是奇異的。
套用網上的話來說:“一開始是典型的機器人動畫,故事注重描寫戰斗場景和人物對話。隨著情節推移,故事逐漸變成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精神分析式的敘述,尤在結局數話更將此特點發揮到淋漓盡致。”
至于制作公司當時究竟怎么想的,可能也永無確切的解答了。
無論怎樣,這些奇異的做法讓EVA成功的模糊了類型的界限,從熱血格斗片變成心理教育片,從劇情式影片混雜成意識流影片。
它通過激烈戰斗、恢宏場景、機器人等因素吸引觀眾,又在劇情中通過鋪墊提高它的藝術表達。終于在最后變成真正的轉型。
該說轉型嗎?……總之,它最后結局的那幾集,完全偏離了傳統動漫的正軌了啊喂!
2、拋開一切——莫名其妙的至境
這是EVA最毀譽參半的舉措。
這是日本動漫史上甚至整個影視史里最大膽和怪異的舉措之一。
既然已經有太多疑點沒有解釋(或許制作人自己都沒有想到完美的解答,我懷疑),那么干脆什么也不要解釋,TV版最后一話,他完全拋開之前的劇情、懸念,對于人類地球男女主角們最后的結局也沒有給出明確交待,而是轉過來對EVA駕駛者們——那些14歲的孩童們……的心理問題開展深刻分析。
沒錯,這就是EVA電視版的大結局。
這一集,被稱為史上最難懂的動漫,它完完全全變成意識流。
但若說完全莫名其妙也不盡然,因為前面很多集里,已經做了好一些鋪墊。在結尾前內容中,故事偏向陰暗,男女主角身上都出現很多問題,故事的敘述也越發呈現一種意象化,已經讓繼續追看人有了一定心理準備。
只不過,哪怕這樣,直接拋開一切的做法還是令觀眾覺得突兀。
這種做法已經引來太多爭議,正反雙方都有許多理由辯解,很難明確判斷出究竟是好是壞。可能,也只有以自身的主觀直覺去感受。
這樣的結局或多或少會讓人想起另一些“奇怪”的影視作品,比如阿巴斯《櫻桃的滋味》當中那個著名的結尾,也是較突兀地從劇情里跳了出來。
阿巴斯最后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但只針對這個結局,也有許多人責罵過他。
之后的劇場版《The End Of Evangelion》里,官方終于給出了所有人“最后的故事結局”,然后……還是特意回避開了那幾個大眾最想要知道的關鍵問題。
疑惑還是沒揭開,只是又多了幾個看起來似是而非的線索。
所以人們期待,期待有一天,在某一版動畫里,看到官方的正確答案。盡管這已經無關緊要。
我只想問,有誰就算查閱了網上各種講解,也依舊看不懂TV版EVA結局的……請自信地舉起手!
3、人腦補間——大眾的幻想與狂歡
在Flash制作里有一個叫做補間動畫的功能,只需要設定前后兩個關鍵幀,計算機會自動運算出中間的插補幀。其實大腦也有這樣的功能,某種意義上來講,蒙太奇的理論與補間動畫正是殊途同歸。
例子有很多,比如《偷拐搶騙》,我們看到喝水,飛機,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出艾維表哥從美國登機、飛抵倫敦、找到同伙這一系列過程。還有《大內密探零零發》中,我們看到往人腦上砸去的動作,再看到西瓜爆掉,自然就會想到人被打爆了頭。
人腦的聯想能力,很多時候還要比計算機只是補充動作的“補間”更加夸張。
EVA的制作方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人們的聯想能力,而且是蓄謀已久。
利用大眾的幻想、人腦的補間作為后盾,放心挖大坑設懸念。
再回過頭去看看網上流傳的故事梗概,其中例如Adam與Lilith無論是融合還是分離都會釋放巨大的爆炸能量和反ATField力這些內容,純屬網友在激烈討論后得出的一種解釋。嘛……官方也不反對就是了。
如果在網上再搜尋一番,還會發現更多說法。這些腦洞延展了整部影視的內涵。
另外,EVA一直被認為是夾雜了許多宗教色彩。我倒不這么覺得,觀其整個動畫片,雖然有涉及到比如死海文書、徽章圖案之類的東西,但只是一個充作過場的道具。
雖然有叫做Angel的敵人,但他們與神話故事里的Angel們并不匹配。
這些東西加在一起來,可能更多是應和當時世界末日大預言的噱頭而已,它至少初衷絕非是宣揚怎樣的宗教思想。因為首席制作官的庵野秀明也在某次采訪當中說過:EVA的制作,可能更多是折射他本人成長的心路歷程。
但頗具宗教意味的徽章圖案們,每次出現都巧妙地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讓人能夠從中展開聯想,從西方神話故事里扯出一些預言來,讓全部有心人都發動腦力,為EVA生生構造出一個宏大,并且似乎說得通的世界架構。
其實,就動畫片本身來說,EVA是不需要這樣的架構的,因為這個架構并不影響到故事情節的發展。不過誰叫人類是喜歡聯想的生物呢?對于原先故事里的一些疑惑,大眾總是喜歡在自己腦子里構建出合情合理的補充。
所以說,觀者亦是創作者。
GAINAX公司聰明的做法是它選擇性地接受了粉絲們的架構,比如在新劇場版中,所有使徒發出的攻擊和死亡時的形成的爆炸,都會形成一個十字型,宛如耶穌受刑的十字架。
但當然,它也依舊堅持一直以來的“作風”,依然在新劇場版里刻意回避一些的疑團、然后制造一些新的疑團,也依然有人還樂意吃它這一套。或許這種敘事的風格,就是留給觀者再度創作的空間吧。
不管怎么想,EVA算是成功了,且這樣的成功難以復制。你指望還能有多少人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孜孜不倦地討論和鉆研一部劇集呢?
其他
EVA里還有些在當時頗具特色的創新之處,比如大量反白大號字體充斥熒幕,通過它們加強表達,有一種最早的無聲電影的感覺。這些字幕還用于顯示人物糾結的內心。
再比如那個動漫史甚至影視史上最突如其來的定格鏡頭,長達一分鐘之久。
而且在最早的TV版中這個定格是沒有聲音的,那時讓很多人以為是自己的電視機壞掉了。
這一段是劇情快到了最后的時候,反映碇真嗣為自己要殺死近乎完美人格的最后使徒渚薰而做出的掙扎,連接上它下一個很短的鏡頭:渚薰尸體落地(大約兩秒)、然后黑屏完結,一種壓抑感撲面而來。劇場版中,這個定格場景配上了歡樂頌一類的音樂,又增添了一層宗教色彩。
不管怎樣說,EVA中的很多嘗試即使到今天依舊是不可復制的革新。這一種敢于擱下常規套路的冒險精神,恰是如今很多人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也恰是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白告觀文 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