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業者的市場敏感度
作為從業者,每個員工、老板、用戶都會有靈光乍現的時刻。其中絕大部分是不完善的想法,90%以上的想法也沒有真正去實施,但不得不說,很多閃光點經過大家的碰撞、完善往往可以得出比較有價值的結論,值得通過精益創業的法則去嘗試。
二、用戶調研
俗話說,世界上有三種謊言,一種是謊言、一種是拙劣的謊言、還有一種是調查報告。很多用戶訪談、問卷調查之類的用戶調研,往往會得出設計者潛在的、內置的結論,從而進一步堅定設計者內心的想法,而且這種錯誤會在產品上線后,因為數據指標的下降才會被發現。
好的用戶調研可以讓用研人員以旁觀者的身份加入目標用戶的群體中,不對用戶做引導,僅僅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去發掘用戶需求。這需要極強的敏感度和“跳出三界外、不在無形中”的能力。
當然,客服事件、用戶評價、用戶反饋等也可以歸為用戶調研的一部分,需要用研人員進行分析。
三、數據分析
好的數據分析方法可以得出最為真實、最為中立的結論。數據的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外部數據以及內部數據,若產品還未上線或者處于啟動階段,沒有足夠的內部數據,可以通過外部數據,例如相關行業的調查數據、利用爬蟲抓取的數據、反推出來的數據等。
內部數據是指通過已上線產品獲取的例如用戶路徑、漏斗轉化率、流失率、客單價、活躍度等數據,發掘用戶需求。
不足:數據分析往往是基于已有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將已有功能優化到極致,但通常無法跨緯度解決問題。例如通過數據分析來提高馬車的行駛效率,數據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去喂馬、如何優化車的造型,但永遠不會告訴我們應該去生產一輛汽車。
最后
張小龍說:“需求只來自你對用戶的了解。不來自調研、分析、討論或競爭對手”。這個說法沒有問題,需要產品經理極強的敏感性。但對于初級產品經理來說,通過調研、分析、討論或競爭對手也是最為基礎的了解用戶的方式。
即使是劃分過的用戶群體,用戶需求也一定是分散的、多樣的。每一個需求搜值得產品經理認真對待,產品經理需要將混亂的、無序的需求進行分類,在這種混亂中發掘需求的規律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