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銀監會、工信部等部委又放大招啦,“同一個人在同一平臺借貸余額,上限20萬元,在不同平臺借貸,總額不能超過100萬元;同一法人在同一網貸平臺的借款余額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在不同網貸平臺的借款余額不超過人民幣500萬元”。而此條款將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進行規定。
而業內人士表示,他們目前還沒有看到相關監管規定,但“收緊”是大趨勢。
其實若此條款真的執行,那么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再講其帶來的影響之前,我們先看下如果不對網貸進行限額或嚴格制約,可能產生的結果——“美國次貸危機”(哈哈,說的有點嚴重了)。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此借款業務針對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的人進行貸款者,被此類用戶被稱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
其實,美國對金錢使用的方式和中國有很大的區別,他們提倡提前享受。所以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此外,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美國的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xx貸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擔心兩年后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后的債務?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后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
于是次級貸款機構聯合投行弄出了一看新產品CDO(債務抵押債券),說白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訪問無貸款的風險。
于是乎,DuangDuangDuang~~次貸危機爆發,貸款公司借出去的錢還不回來了,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就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就出現了違約,然后銀行貸款的收回也變困難了,更慘的是影響了全世界。
而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對此次危機的爆發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2013年是中國網貸的元年,截止今日,網貸業務飛速發展,期間,過于粗放的成長再給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很大變革之外,也給投資者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想想多少網貸機構跑路,想想多少投資人的錢莫名不見。所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貸款額度約束,顯然對投資者是有利的。
張雅珺:現階段網貸金額大部分都是小額,這對平臺風險控制來說,可以防范風險過度集中,保護投資者權益。
最后,總結下若此規定執行可帶來的好處:
彌補銀行業務的不足(一般,信用較好的才可以申請到銀行貸款);
體現網貸存在的意義,普惠金融;
堵上社會資金通過網貸流向房地產市場的通道,減小負面影響。
如果該規定嚴格執行,對行業會有非常大的影響。不過,正式文件沒下發之前,還不確定是否存在變數。不管是否執行,希望大家可以冷靜的對待,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