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云、馬化騰又上榜了。
在新公布的福布斯2017全球科技界富豪榜上,這兩位中國互聯網巨頭躋身前十,僅次于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位居榜單第七、第八位。
很多人對此非常羨慕,紛紛表示想要成為下一個馬云、馬化騰。甚至有人說,若是倒退10年20年,他也要創立一個互聯網公司,說不定今時今日就能與馬云、馬化騰等人比肩匹敵了。
我覺得說這樣話的人,都是在做事后諸葛亮。真若是時光倒流20年,你確定你能有馬云、馬化騰那樣的遠見力嗎?
站在當下,很多人都會說“如果xx年前就怎樣怎樣,現在說不定就怎樣怎樣了”,可是卻只有少數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所以我現在應該怎樣”。所以,成功是屬于少數可以預測未來的人的。
說起預測未來,估計有人會覺得像算命一樣不靠譜。其實不然,算命先生很可能是在瞎說,預測未來卻是需要有憑有據的。這種預測未來的能力稱為遠見力。
“遠見力是你轉變視角,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看到并掌握目前及未來的趨勢。它告訴你如何通過看到可能性,轉變不可能。”
這段對于遠見力的注解,來自我今天要介紹的書——《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能》。
書的作者丹尼爾·伯勒斯是一位未來學家,也是科技發展領域的咨詢大師,他專注于科學和創新領域的長期發展趨勢,為財富500強企業的CEO們提供建議,幫助他們發現創新機會、解決經營難題。微軟、谷歌、IBM、東芝、通用汽車、寶潔、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以及迪士尼等都是他的忠實客戶。
在書中,伯勒斯根據25年來的親身實踐和觀察,總結出了遠見力的7個觸發器,即:
1. 從確定性開始——使用硬趨勢預測將會發生什么;
2. 洞察先機——基于你所知的未來,確定策略;
3. 變革——利用技術驅動型變革發揮你的優勢;
4. 跳出你面臨的問題——這并非真正的問題;
5. 反其道而行——看向沒有人關注的方向,做沒有人做過的事;
6. 重新定義和再創造——用強有力的新方式識別并利用你的獨特性;
7. 主導未來——否則別人就會指給你一個未來。
總結下來,就是我們先要學會如何看到不可見,才能做到不可能,并最終主導未來。
1
如何看到不可見?
要學會看趨勢,然后先發制人
我們常說順勢而為,這其中的“勢”,便是趨勢。
很多人說,趨勢不靠譜——比如趕時髦這件事,今年流行什么,明年流行什么,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的。一個元素會流行1年、2年、還是3年?我們不得而知。
但其實,趨勢并非完全不可感知。
伯勒斯將趨勢分為了硬趨勢和軟趨勢。其中,硬趨勢是絕對會實現的,是未來的定數。比如,我們的年齡增長,是線性變化,是硬趨勢;人口老齡化將削弱我國的人口紅利,是硬趨勢;科技日新月異,是硬趨勢;股市漲跌屬周期性變化,也是硬趨勢……
而軟趨勢則是可能會發生的、未來的變數。比如我們不曉得幾年后會否生病;比如我們不知道具體哪一年人口紅利會徹底消失;比如我們不知道哪家企業能研發出什么高科技產品來搶占市場;比如我們不知道股市何時觸底反彈,而高點又在哪里……
對于硬趨勢,我們要準確地識別出來,然后順勢而為、搶占先機;對于軟趨勢,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能動性去改變或是影響。
馬云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別說互聯網,連電腦都還沒有在全中國普及。可他看出科技發展以及電腦、互聯網將走進千家萬戶這一硬趨勢,以全球貿易和批發零售為切入點創業,最終成就了龐大的阿里帝國。
馬云的篤定,源自他對于趨勢的準確駕馭。那我們怎么能做到識別趨勢呢?
伯勒斯在《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中,幫我們總結了科技進步的3股強大硬趨勢:運算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會加倍;帶寬近乎垂直增長;存儲容量每12個月就要翻番。帶寬增速超過了運算處理能力,而存儲容量增速又超過帶寬增速。如果以開車比喻科技進步,那這3股硬趨勢便是3大數字化油門,同時踩下,數字化特快專列將加速前進。
具體說來,科技進步硬趨勢有8個路徑:去物質化、虛擬化、移動化、產品智能化、網絡化、互動化、全球化、匯聚化,它們彼此交互,產生了1+1>2的效應,正逐漸延伸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出了硬趨勢,下一步應該怎么做?主動出擊?不,我們需要先發制人。因為主動還不夠快,它解決的是今天的問題,為的是避免問題惡化。我們需要的,是預測明天會發生什么問題,然后采取行動,先發制人。
伯勒斯告訴我們了一個先發制人的方法——未來標桿學習法。不同于傳統的標桿學習法,未來標桿學習法強調的是略過當前的最佳實踐,以硬趨勢和未來的確定性為踏板,找到未來的最佳實踐。“奮起直追沒有好處,大步朝前邁才是王道”。
比如很多人立志想要成為下一個馬云,打造下一個阿里巴巴。我覺得這個想法本身就有問題。沒有任何人、任何企業的成功是可以完全復制的,更何況我們已經落后與馬云和阿里巴巴這么多年,很難追趕上。與其只關注阿里巴巴目前的模式,我們不妨想想“從硬趨勢看,四五年后的馬云和阿里巴巴會怎么做?”然后以此為標桿,調整策略,占領未來,而不是苦苦追在領頭人后面望塵莫及。
2
如何做到不可能?
敢于變革,不拘泥于眼前問題,反其道而行之
當馬云家的淘寶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時,它帶來的是一場傳統購物方式的變革;當人們習慣了用馬化騰家的微信聯絡感情時,它帶來的是一場溝通方式的變革……
市場經歷的不只是變化,而是變革。
變革與變化不同。伯勒斯說,變化是本質上繼續做同一件事,只是程度上有些差異,或是更大,或是更小,或是更快,或是更高,或是更長。而變革則是做一些本質上完全不同的事,不再是小修小補,而是顛覆性的;不僅僅是需要解放思想,更是要徹底改變思維模式本身。
問問我們自己:我們敢觸動變革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你將會成為下一個弄潮兒;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伯勒斯在《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中提出了兩個殘酷的論斷:只要有可能,必將會實現;你不去做的,別人就會做。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愿不愿意,作為硬趨勢的變革勢必發生。區別不過在于我們是更愿意站在浪潮之巔去引領變革,還是隨波逐流去適應變革罷了。
妨礙我們前進的,還有我們眼前的問題。遇到問題,一般人的想法是先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解決它,而有遠見力的人卻會選擇跳過它。
伯勒斯說,“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關鍵在于認識到,擺在眼前的并不是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它們可能只是來干擾我們視線的,真正的問題則隱藏在這些錯認為的問題之后。跳出你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指走出既有的情狀來獲得更清晰的視角,這往往會觸發遠見力,從而帶來新機會。比起基于解決原有問題所帶來的進步,遠見力所帶來的新機會和生產力進步將遠超你的想象。”
當我們發現真正的問題的時候該怎么做呢?伯勒斯在《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法和思維方式——反其道而行之。看看人們關注的方向,然后向相反的方向尋找。關注沒有人關注的領域,能使你看到沒有人注意到的機遇,也就能做到沒有人做過的事。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說的便是要反其道而行之。這是他成功投資的訣竅,這種思維方式幫他賺了數十億美金。
3
主導未來
重新定義和再創造,然后管理未來愿景
相比變革,再創造算得上是軟趨勢。因為再創造與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由我們自己做主。如果你不去做,別人就會去做。
馬云自創業以來走到今天,也并非一帆風順。2000年,距他創立了阿里巴巴網站僅一年,就趕上了互聯網泡沫,當時很多中國的網站倒下了。馬云意識到了問題,及時調整戰略,把鋪向全球的業務撤回杭州,主攻中國市場,搞中小企業合作的B2B模式。
2003年,eBay進軍中國,馬云順勢而為再次調整戰略,瞄準個人消費市場,搭建起淘寶網,搞起了C2C和B2C模式。
基于眼前已經發生的變化對事業進行再創造,不僅是強有力的戰略,更是當務之急。
主導未來的另一個方式便是管理未來愿景。伯勒斯說,未來愿景不是我們希望或努力的方向,而是我們實際持有的對未來的預期和篤定,或好或壞。
傳聞馬云在創立阿里巴巴之初提出了三大愿景:第一個是“阿里巴巴未來要成為服務中國中小企業的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第二個是“阿里巴巴在未來要成為市值50億美金的企業”,第三個是“我們要做一家生存102年的企業”。時至今日,前兩個愿景都已經實現了,阿里巴巴的市值在今年7月更是突破了4000億美元
伯勒斯說,意識到自己的未來愿景,等于你的手中擁有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戰略工具,你就能掌握未來。你的未來愿景決定你采取的行動和避免的行為,不同的未來愿景將會創造出不同的現實。
你看向哪里,就會去往哪里。
你會往哪里看呢?
三句話了解這本書
□ 今天不改變,明天要變就更困難。過去幾年的轉變雖然讓人暈頭轉向,但好戲在后頭,未來的變化將更加突飛猛進。
□ 未來只有兩種人,一種人看到海水倒退,知道海嘯即將發威,另一種人什么也沒看到。后者會陷入鋪天蓋地的亂象,而前者則會發現前所未有的契機。
□ 從主流的觀點來看,很容易認為最大的變化已經發生:互聯網顛覆了我們的世界,改變了一切。但是,這都是事后諸葛亮,不是遠見。互聯網在過去十年間的擴張只是序幕,還沒有進入故事正文。這不是變革,只是為了即將來臨的變革奠定基礎,而未來的變革必將來勢洶洶。?
董小梨
一個耿直的射手座girl,好好讀書,天天向上。
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插圖:Toshinori Mori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