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精進》一書的閱讀。
一個人為自己的內心樹立什么樣的最高目標、設定什么樣的價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R:閱讀原文】
當我們陷于某個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事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這些東西會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從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圍。其結果是,我們通常只是兩三個“可見選項”中去做決定,而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
【I:用自己的話描述】
What:
世界上絕大多數事情的發生都是有條件的,只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講述者可能出于對他們來說過于顯而易見,或者干脆就是下意識而為,而不會把這些背后的條件和假設說出來,這就是他的“隱含假設”。隱含假設在給人的思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限制和束縛住了一個人的思考維度和行動空間。
Why:
每個人都是他一系列過去的集合,包括出生時自帶的基因,從小到大的經歷、養成的各種習慣、思維模式等等,這些東西決定了一個人是誰,同時也框定住了他,我們如果能洞見隱含假設,就相當于看到了這個人的操作系統。
How:
學會找出自己的的隱含假設,反思這種假設的合理性。將單一的線性思維,轉化為更加靈活的思維框架。?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聊聊我的一個發小的故事。他一直覺得自己天生不是學習的料,拒絕成長,每天都在混日子,我每次想提醒下他需要上進一點的時候,他就說不像我,是優等生,會讀書……哪怕有時候聽進去了,第二天還是原來的樣子。
從今看來,他的頭腦中有根深蒂固的一個“隱含假設”:僵化型思維,認為一個人能組成事情完全是天生的,一遇到挫折就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徹底不行。?
如果能夠用成長型思維替換掉他的僵化型思維估計問題就解決了。但目前來看,顯然我從來沒有成功過。
【A2:我的應用(目標和行動)】
我先不要操碎了別人的心,我自己也肯定存在許多不合理的“隱含假設”。比如看別人不上進,就認為是對方好吃懶做,思維僵化。沒準他從小經歷的環境,造就了他如今的性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能輕易評斷別人,而是試著一起找到不合理的“隱含假設”,讓他意識到這個問題,最后的選擇還是應該交給對方,而不是去指責對方,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這樣往往會讓他更加保護自己的“隱含假設”,結果會很糟。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假設的世界里,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樣,求同存異,彼此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