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劉備這個人,大家可能最熟悉他的就是在桃園結義的時候,流傳下來的千古絕唱。不過劉備這個人,他的真正大才,到底有沒有?他究竟是個心機深厚,腹含天下的政治家,君王;還是一個魯莽,不懂審視大局的江湖之流呢?
劉備這個人,他生于幽州涿縣的大桑樹村里,里面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那顆有羽葆蓋車似的大桑樹,使得劉備小時候從這里立下了當皇帝的志向。
長大些后,劉備的母親劉氏,就送他去大儒師門下,盧植老先生的門下做弟子。不過呢,《三國志?先主傳》里有一句描述劉備在盧植帳下學習時候的情景:‘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這里就說了劉備不喜讀書,倒是喜歡干一些比較“不務正業”的事。不過也就是這個,給劉備日后的創業之路,埋下兩個伏筆,一個是‘好結交豪俠’;另一個則是腹中的學識,遠遠不如其他兩個于其三分天下者:曹操,孫權。
在盧植帳下學習之時,除了埋下這兩個伏筆,還造就劉備的性格,不愛說話,不爭不搶,比較謙和。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在于后面,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在結交豪俠時候,還有不少人都爭著相歸附,為其所用!重要的就在這,爭與用。想想看,劉備這時候的年紀才十五六歲,都會有不少和他歲數一樣或是大一點的人投靠他,而且是爭著投靠!雖然這有點像現在在學校里拉幫結派,但兩者行為不同,一個是主動加入,一個是被動的。所以,劉備的人格魅力在這段短暫的上學時間里就成型了。而且他也通過沉默寡言,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等表現行為,造就了其日后深謀遠慮,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沉著冷靜的處事態度。不過這種態度隨著戰火的洗禮,漸漸消失。
中平元年(184年),一場僅僅只有半個世紀長卻風光無限,英雄輩出的年代在這蓄謀已久的黃巾起義中誕生了。此時年僅二十三劉備從這里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因為此時的他,身邊已經有了關張兩位猛將,還有大桑樹的五百民兵,隨時可以沖出大桑樹村,沖出涿縣去闖天下。雖然五百人不多,但這是劉備的家底,日后軍隊里的核心。
隨著這場大機遇,幾經周折,劉備慢慢從一個草根,進階成了平原國相,初步獨自管理一塊自己的領地,也在這因自己的樂善好施積攢下了名聲。因為戰亂,中原土地上到處流民匪兵,在平原深得民心的他就開始逐漸壯大,從五百人發展成七八千初具規模的軍閥。
約在初平三年(192年),劉備的名氣漸漸傳到了青州,徐州。當時青州北海正被管亥的黃巾余孽包圍著。當時的北海太守正是孔子后人,大名鼎鼎的讓梨的孔融。孔融也是出了名的愛民如子,所以他便想到了劉備。這又是一場機遇,劉備聽到這消息后大為激動,還說到:“沒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認識我的人。”
到了北海,除了關羽一刀斬下管亥,就基本沒什么人傷亡,以至于劉備不僅沒有損兵,而且還俘虜了一萬多人。這場戰斗又充實了劉備的實力。的確,機遇造英雄,這句話說的正沒錯,不過呢,可能是老天給了劉備太多機緣了,搞得劉備從五百民兵痞子到了兩萬多正規化部隊。而像這時候曹操還是白手起家一路摸爬滾打才起來,孫堅更是慘,都掛了。所以老天看不下去了,身為將來要三分天下的君王,怎么呢沒一點挫折呢?是不是?
所以,興平二年(195年),劉備勸退曹操(當然也是老曹給他面子,要不是后院起火,管他劉備,劉攻,就算是劉協在這也打。因為劉協不可能在這。)之后受任徐州牧,收了麋芳麋竺兩兄弟,還娶了個糜夫人之后,順風順水的日子,唉,就沒了。
曹操撤退后收拾了呂布,無家可歸的奉先就流落到了劉備這,劉備將其安放在小沛。他的想法很好,想的是借呂布的威名震懾一下對自己不友好的袁術。結果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養虎為患這個道理劉備這時第一次經歷了,更懂了以后自己打戰張飛永遠不能守家,這就是為什么打下漢中,太守給魏延而不給張三爺。
丟了徐州,劉備就面臨覆滅的險境,因為和袁術在大戰,呂布又反復無常,所以劉備只好向自己的宿敵曹操,寄去一封求盟信。曹操和劉備也真是相愛相殺,在劉備沒起勢的時候,曹操對他可算是超級援助,幫劉備滅袁術,搞呂布還派了一個什么車胄的三流武將守徐州,這不就等于又把徐州送劉備了嗎?唉,如果曹操愿意聽荀彧的話滅了劉備,估計就沒這么多事了。
話說曹操滅了袁術和呂布,但劉備卻被曹操請去喝茶,還好袁術這家伙跑得快,劉備就跑去追,逃離了曹操的魔掌。關鍵是劉備還拿了徐州,這就非常尷尬了,大家看下圖
曹操那時候已經準備和袁紹打官渡(這個圖可能有點不準),劉備突然在曹操大后方搞一塊地盤。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想的。也就是打了這塊徐州,不僅明面上與曹操決裂,而且還暴露了劉備的一個非常大的缺點,沒有大局觀。
這時候劉備手上最多幾千人,就這么點人還守一個州?而且曹操正在準備打官渡,根本不允許后方出事。劉備這時候應該南下提早投奔劉表,早早打好基礎才是最要緊的。
因為這個魯莽的舉動,導致了劉備化整為零,流浪三年。之后才找回兄弟,跑到了新野,投奔劉表,這時候四十二歲的劉備,才終于遇到一個幫他打天下的人,諸葛亮!
這時候的劉備,已經有了關張趙,武已齊。為什么劉備打拼了二十年,從來沒有一個謀士替他出謀劃策呢這就是因為他早年沒有好好讀書,他的伏筆為此而埋。
曹操有謀士,因為他出生宦官世家,雖然他也年少不愛讀書,但長大后一直在學習,而且名門望族之氣,不由而發,更何況他在潁州。孫策就更不用說了,渾身正氣,剛勇無畏,同時也是名門望族,才有張昭周瑜等人。
劉備,雖然他還是皇親國戚,但并沒有曹操富有謀略文采,不像孫策勇猛剛強。沒有一技之長而且江湖之氣太重,徐州不是沒有人,而是他們看不上劉備,看看陳登陳桂,徐州雙龍,雖然荀彧郭嘉比不上,但搞搞荀攸程煜還是可以滴。起初他們和劉備關系也不錯,但日子久了他們就發現劉備江湖義氣太重,不是成大事者。所以后面就沒有了動向。
到了新野,真正的劉氏集團才開始建立起來,劉備的弊端也漸漸顯現。好在就是,觀赤壁,入益州這些大局還是諸葛亮策劃的,要不然劉備真的沒辦法三分天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1年,劉備迎來人生巔峰,稱皇!而劉備謀略上,大局上,政治上的弊端,暴露無遺。
謀略上,即為用人上。世人皆說劉備會用人,我卻認為實則不然。對趙云的任用,就是劉備一生最不明智的選擇。五虎之中沒有當上將軍的就只有子龍了。
趙云的我會另寫一文,現在先不講,先說別的。第一,收荊州,劉備用的是關羽。
不是說武圣不好,而是不適合。關羽他愛兵棄士(讀書人)。特別傲,和江東那群文鄒鄒而且年紀輕輕的謀士如呂蒙,魯肅等合不來。你想想,二爺這么傲的一個人,而且他那時候也四五十歲了,心想我和大哥打拼了半個世紀,你們這些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還想和我結盟娶我閨女,虎女焉嫁犬子?滾滾滾。
關羽更適合守漢中,和曹操對峙,因為兩個人英雄惜英雄,看對眼了,這樣的話不僅北方戰局穩定而且二爺不會死,三爺不會死,劉備就更不會死,諸葛亮北伐也就不會只有七老八十的廖化了。
而趙云,劉備就是埋沒了這個人才,趙云要謀有謀,要武有武,要統帥有統帥,配合張飛魏延,守一個荊州完全可以。可劉備不知道為什么,就是不用他。
再說大局觀,第一差在前期不明是非打徐州浪費了五年發展。第二骨子里的江湖義氣太重,關羽被呂蒙白衣渡江所殺,就立刻坐不住了,立馬破壞了孫劉聯盟,而且破壞了諸葛亮布的先北后南的局。
所以,我其實并不認同劉備是一個合適的君王,他心中最多的是當初和他從大桑樹底下出來的人,魯莽的江湖義氣使得劉備很多當君王的潛質都消散了。
——一個初中生對三國的看法
下一期,趙云——被埋沒的英雄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