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Y和Z搭我車下班回家,Z聽說Y要去業務部門了,而且以后上班就可以去市區了,表示很羨慕。Y說你要是想去市區上班的話,我可以幫你介紹去另外一個業務部門。Z遲疑了一下,最后還是謝絕了。他的理由是都已經在這邊買了房,現在再去市區上班就不劃算了。我笑了笑說,你要是不想著這邊上班,那就申請去海外嘛,反正你現在也沒老婆孩子,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結果他又來了一句,我英語不行,連六級都沒過呢。
對于他而言,羨慕著那些去市區上班,去海外工作的人,但是對于自己總是能找到一個足以說服自己不去嘗試和改變的理由。
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大部分人的普遍情況呢?我也只是在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華夏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自古以來都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農民的那種安土重遷的思想根深蒂固,幾乎可以說是打在基因上的一個烙印,不管如何繁衍生息都無法改變。
雖然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出去大城市打工,可逢年過節不還是惦記著自己的故土,不管路途多么遙遠和艱辛都要回一套老家。年紀大的人也都盼著能夠落葉歸根,回到自己開始的地方。
這種潛意識里面的影響可能有可能我們覺察不到。我們覺察到的可能還是對現有環境的依賴,另外也不愿意讓自己付出的沉默成本白白浪費。經過多年的打磨,已經適應了現有的環境。目前的人脈關系也是自己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這些,怎能說不要就不要了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里就像第二個家一樣,雖然有不少的缺陷,但是依然是一個舒適的區域。
對于安土重遷的人來說,能在這個舒適區里待著比什么都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都希望能在這個舒適區里面快樂地工作。很多人離開,其實并不是他有多么高的追求,有多么遠大的抱負,只是對于他們來講,他們在這里的舒適區被破壞掉了。就好比是洪水淹沒了你的房子,才不得已背井離鄉尋找新的處所。
現實中的“洪水”就比較多了,比如說你一直以來的默默付出,得不到直接領導的認可;比如說你覺得按照自己的能力應該可以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是管理層只要求你做一個螺絲釘;再比如說你覺得在同事的心目中是個不錯的人物,而大家卻把你當做一個無聊的小丑。
舒適區的打破,則是一個讓人改變自我的良好機會。正所謂人挪活樹挪死,離開再重新開始,就給了自己一個按照自己意愿再來一次的機會。就像創業一樣,人生也需要試錯,通過變換場景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不過也像創業有可能最終以失敗告終一樣,你也未必能找到真正能完全適合自己的地方。往往很多人選擇不再離開,就是已經放棄了掙扎,放棄了那種進入圍城的渴望。在他們看來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換來換去,最終本質上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不離開,僅僅是因為已經進城看過了,發現里面也沒什么,所以我就在這待著了。
除了很多現實的因素之外,說到底,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隨遇而安。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我們羨慕各種影視劇里面的男女主人公有那么驚心動魄的經歷,那種孤膽英雄的事跡每次都讓我們激動不已,渴望人生能夠像他們一樣豐富,體會那種跌宕起伏的冒險。然而,男女主人公羨慕的又是什么呢?《偽裝者》里的男女主人公看著一副描繪農舍的油畫,他們向往著那樣一種平凡寧靜的生活。
那種生活不正是我們大部分人所擁有的嗎?那我們為何還要奢求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