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露
近日亦舒同名小說改編,熱劇《我的前半生》各種文刷爆朋友圈,娛樂頭條,一部熱劇成了社會熱點。我雖未追劇,刷了一些深度思考文,看過都建議不看也罷,看了毀三觀。雖未追劇,也不經反思自己前半年,成就何在,文章漫與,空嘆流年。
七月過去,仔細回想這個月似乎每日渾渾噩噩,如這三伏天被熱氣包圍著。
常常在感嘆別人如何保持熱情來專注的做一件事情。
本周共讀《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中曾公一段話:“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們都是凡人,包括被稱古今圣人孫子、王陽明,半個圣人之稱的曾國藩也是凡人,在他們成為被后世人們所稱頌的圣人之前,無獨有偶,也都同樣經歷人世間種種磨難,不如意之事,也曾痛苦過、迷茫過。他們懂得反思,不會遇到不順就指天怨地,了不會自爆自棄。反思自己,做自我檢討,不斷自我學習,磨練自己達到自我完善。
可是現實中的我們,往往都是知易行難,道理懂很多,方法也收集了一堆偶爾也會興沖沖堅持兩天,信心滿滿的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一個月要看四本書,堅持每日更文,堅持每天背單詞……中間一段出間停頓和倒退便再難堅持。于是很多下定決心經常和自己走著走著就散了,如偶然經過自己心一片云彩般,輕輕不揮衣袖就走了,徒留一段傷悲于自己,古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還一笑而過對自己說:我只是普通人,但求平淡人生就好,聊以自我安慰。此處對自己:呵呵。
清代大儒曾國藩,后世認為圣賢。他出生小地主家庭,從一介書生通過科舉入朝為官司,之后被出將拜相,其實他們并非天才。如柴靜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序言中寫道:并非天才,受盡因厄,回到平實,都經歷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痛苦轉變。也有人譏笑他在思想上無一專長。他思想的橫剖面都是通過日記與文章記錄下來,沒有靈光乍現,立地頓誤,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但堅韌之感,就像一把刀不個思索地深深扎入,直沒刀柄。這個路徑意味著以中人之姿,人人可為。
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曾國藩之所以會成為圣賢曾國藩的關健。他除了在精神上的不斷自我革新之外,進行反思自己過往,自己個性、脾氣、氣質修養等,在吃盡苦頭一味自以為是蠻干的憤青,變成一個處事練達,懂得人情事故,胸懷天下,氣度超然的人,被譽為封建時代最后一位精神領袖。
和他同為晚清中興名臣左宗棠,一對相愛相殺的好友和同鄉。左宗棠少負大志以天下為已任,可是在科舉之路卻并不順利。初識時曾貴為朝延二品大員,而左只是師爺,曾國藩賞識其才華在湖南籌建湘軍之季,邀左做自己助手,沒想到被拒絕。左傲慢認為資質普通的曾國藩只是科舉運氣較好,自已才能比曾高百倍,不原意做曾的幕僚。在曾人生最痛苦的時期之一,在湘軍無實權舉步維堅,父親去世,曾便借機將軍務交由他處理,回家奔喪,目的想向皇帝理解到他的難處。左做為朋友不但不安慰曾,還在公開場合批評曾國藩一無事處。
可是曾依然惜其才華,視他為友,反思自己“天賦之性”,重視并極力推崇左。做為一個以識人為名曾應該相信,左宗棠雖然脾氣不好,軍事才華不是真吹出來,可以力挽狂瀾而大敗太平軍。因此在左因其傲慢看不起胸無點墨的武官,總兵也同樣看不起左的師爺身份,兩人在大吵之后據說還大大出手。而被當時總兵將他這個師爺告上了朝延,一個師爺敢打二品大員犯上之罪了。此時曾國藩為左的事情全力以赴找關系,還在皇帝面前極力的保薦左,皇帝命左做曾的助手,處理湖南軍務。
曾國藩秉著立人、達人的用人原則,為左提供獨當一面的機會,保舉和推薦被授予正三品官職,為他謀取更大的發揮空間,使左從師爺真正巡撫朝延大員。曾對左一路提攜到最后還是面臨友情的背判,當左的地位開始與曾相等之后,對曾調度越來不服從,對信件也拒不回復,還找機會參奏曾,可謂是恩將仇報。共讀這一節時候讓人覺得很氣憤,左在軍事不愧為蓋時之豪杰。可是在做人的氣度卻比曾差了不是一點點。如王維詩: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如果沒有曾的賞識和提拔,左縱有蓋世才華無人識得又如何。對于左的攻擊,曾國藩采取達觀淡然的態度,自嘲自己:口笨心拙罵不過左,還要求家人也不要回擊,要求他們盡量和左搞好關系。在日后合作中依然以天下為已任給予左極大幫助,終于讓左感動了解這位老朋友才是真正的以天下為已任,早已看破功名,之前自己執著于“爭功”傷害朋友,當曾離世后,左才感悟到曾的確強于自己,寫下了: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的挽聯。還曾過世后對其家人盡力照顧,也算是不負和自己較量一生的老友。
對于自己一生的功業,曾國藩也時常反思。他遵循圣人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可是面對開始日趨衰敗的晚清,西方列強的武力逼迫,內有天平天國反抗,讓整個清帝國處于內憂外患,加之清廷的昏聵無能,讓為清王朝勞心勞力、鞠躬盡瘁、舍命報國的曾國藩心里不免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無奈。一生背負了太多,建立軍隊、指揮戰斗、冶理地方,除了維護家國社會秩序,重建處于國難中的世道人心,以自我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為已任。面對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自覺無力回天的曾國藩開始深信天命。
不管在任何時代,面對現在覺得無力時候都開始唯心主義,不得不去相信一切都是命運。曾國藩在讀《易經》對待古人智慧總結:人生有可為之事,也有不可為之事。可為之事,當盡力為之,此謂盡性;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此謂知命。無不透露曾的謙虛謹慎,自強不息的達觀人生態度。
曾國藩如何自省完善自己,都表現在“細節“之中。他每日寫日記,回憶自己一天的言行,發現有不符合圣人要求,便記錄下來,深刻反省自己。讓自己一天保持在戰斗狀態,一刻不曾懈怠,通過對自己極其嚴苛要求進行自我修行和完善。讀到此處方知道雖同普通人,可是人與人之間差距便是這樣“細節”中產生。人若非一翻錐刺股的努力,那得脫胎換骨。
本書作者張宏杰在自序中寫道:曾國藩的主要意義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動下,可以達到什么高度。對于中國的文化來說,曾國藩的更大意義是他展現的“中國式力量。”而作者寫這本書,卻是致力于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中溫暖的一面。
而我認為張宏杰此書對曾國藩一生正面和側面的剖析,也讓我感悟通過每日自省,讓自己不斷完善,也是人生一種反思之美。可時時警醒,勉勵自己,保持學習,不求成為圣賢人,但求修得豁達、包容心,不求日精進,每天進步一點點至少保持不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