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在《神奇的中醫(yī)1.0針灸是個什么鬼?》 中咱們簡要的講了一下針灸是怎么來的,但其實只講了一半,真正的針灸不只是那一根細細的小針,應該包括針和灸兩部分,上次講的是針。
那灸是什么呢?
還記得上次提到的那個野人嗎?自從通過刺激涌泉穴改善了腎氣虛的癥狀以后,他的身體變得非常強壯,打獵時冒雨涉水全都不在話下。
但是再好的身體也經(jīng)不住作,沒過多久他就常常感覺到胃痛,怕冷,一吃涼的東西就不舒服,為了避免不適,他不再進食生食,所有的東西都烤了再吃。
有一次烤肉時他不小心碰倒了木架,火星濺到了他的小腿上,燙了一個大泡,野人叫苦連連,想不到自己這么倒霉,胃痛就算了,還把腿燙傷了!
第二天一早,野人想像平時一樣燒點熱水給自己喝,以防胃痛,正要生火時他突然發(fā)現(xiàn),胃好像不怎么痛了?
根據(jù)上次咯腳的經(jīng)驗,他懷疑是不是昨天燙到了小腿幫他治好了胃痛,抱著試一試的心理,他隨手從身邊抓了一把草,點燃了想再燙一下昨天被燙的位置。但是燙一下太疼了,況且昨天燙的大泡還沒好,野人真的不忍心再燙自己一次了。可是胃痛怎么辦呢?
機智的野人拿起點燃了的草,在距離昨天燙的那個大泡五厘米的地方停住。用熱氣熏,這樣不會疼,還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簡直不能更贊,野人嘴角上揚,忍不住想為自己的機智點贊。
對對對,這故事又是我編的,但是我要嚴肅的說,灸法真的就是這么來的!
教科書告訴我們,灸法是指以艾絨(艾葉打成的絨)為主要材料,點燃后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有溫經(jīng)通絡(luò),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jié),回陽救逆等作用。對慢性虛弱性疾病和風、寒、濕邪為患的疾病尤為適宜。
也就是說,如果你長期以來手腳冰涼,渾身無力,胃寒,腹瀉,痛經(jīng),白帶量多,子宮脫垂,就可以嘗試一下用艾灸的方法緩解。上文的野人因為長期冒雨涉水,感受濕邪,造成了脾胃寒涼,而他被火星燙到的地方,是足陽明胃經(jīng)上一個重要的穴位,叫做“足三里”。這個穴位對于脾胃疾病的治療有顯著的療效,是臨床上治療脾胃疾病的常用穴。
雖然除了艾葉以外,還有好多東西可以用來做灸法,但是艾葉不但可以溫經(jīng)止血,散寒調(diào)經(jīng),而且火力溫和,還很容易點燃,可以說是灸法的最佳選擇,所以被廣泛的使用。
上圖是艾灸的分類,其中瘢痕灸就是野人被燙了一個大泡的那種灸法,因為太兇殘,現(xiàn)代人又普遍比較嬌氣,所以已經(jīng)基本被摒棄了。灸法的種類眾多,最適合在家里自己做的,是溫和灸,即可以治病,又不會燙傷。
作為一個溫和灸的萬年腦殘粉,找到一個最方便的施灸方法無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上面這個盒子是我用了很久的艾灸盒,每次使用時,只需要點燃一根艾條放進去,放在想灸的位置即可,非常方便(艾灸盒需開一個小縫,使空氣進入)。
那該灸哪些地方呢?
對于大多數(shù)沒有接觸過中醫(yī)的人來說,找穴位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每次都要對著網(wǎng)上的圖片找半天,好在艾灸不像扎針一樣需要精確到一個點,一個艾灸盒放在身上可以把附近的穴位都覆蓋到,所以只需要找到大概的位置即可。
在《秋天來了,上火還會遠嗎?》中咱們講過陰陽的關(guān)系,艾灸因為性質(zhì)偏溫,所以比較適合陰>陽所致的疾病。也就是陰盛和陽虛兩種類型。
這兩種類型雖然分屬實證和虛證兩種證型,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寒。而“寒”在不同的位置,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和緩解辦法也各有不同。
像野人一樣脾胃感寒,一吃涼的東西就胃痛的盆友可以把艾灸盒放在胃部,溫中散寒;腹瀉,精神不好,四肢發(fā)涼的小伙伴可以把艾灸盒放在肚臍上,溫陽散寒;一來月經(jīng)就痛的要死,渾身發(fā)冷且有血塊的姑娘們可以把艾灸盒放在小腹上,溫經(jīng)散寒。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用艾灸治療哪一種疾病,都需要長期堅持,偶爾灸一次兩次不會有很好的療效。每天艾灸30分鐘,至少要半個月才能感覺到變化,如果病程比較長,正氣又虛,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作為中醫(yī)的一部分,艾灸并不像針法、拔罐、刮痧一樣被大多數(shù)人所熟知,《神奇的中醫(yī)》系列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nèi),盡可能的用簡明的語言把中醫(yī)的幾種特色療法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在解決自身健康問題的同時了解中醫(yī)。如果你有任何疑問,都歡迎留言給我,我會統(tǒng)一匯總一篇文章答疑解惑。
愿你安康,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