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上與淮安有緣的高僧:敦煌菩薩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月氐國僧人竺曇(世號敦煌菩薩)避亂來淮,得里人夏寬施地四百余畝,筑壇建剎,又在當地僧人法炬和居士衛仕度的幫助下,首譯《妙法蓮華經》。十一年后,法炬的弟子廣賢即此修法華譯院,成為淮地最大的佛教叢林,并建有兩座浮屠,俗稱敦煌塔,后皆毀。淮地建塔即始于此。

唐景龍年間,擴建成龍興寺,素以雄麗著稱。明正德六年曾毀于雷擊。據《湖海搜奇》載:此前半月許,因湖水泛濫,周圍居民避水寺中,汙穢殊甚,僧雖苦之而不能禁。后一夕,居人皆見群僧荷擔自寺中出,老少妍丑不一,形狀怪異,悉向西行。第二日雷雨大作,火自后殿起,至山門俱成煨燼,惟禪堂巍然獨存,因其未遭玷污之故。這就是傳了幾百年的“五百羅漢荷擔避火”之說。

隆慶年間復建,法堂僧舍、雨廊、鐘鼓樓、大小亭軒皆煥然一新,莊嚴宏麗仍非他寺可及。淮安知府陳文燭為之撰《重修淮安龍興禪寺碑記》。寺后有藏經樓曰丈佛閣,北枕勺湖,俯瞰長橋煙景甚妙。聯云:“塔上鈴聲,城邊帆影;春風楊柳,秋月菰蒲。”該寺每年正月舉辦廟會,自寺門至前殿,遍地老少雜遢,較河下天興觀為尤盛。

清初,山西傅青主常寓寺中,隨方丈潛修“大光明正法”,每年一至,留連數月,淮人索詩求字者幾踏破鐵門限。乾隆三十年,漕督楊錫紱又倡修過。該寺末任主持如巖大師,是位極有民族氣節的高僧,拒不為陣亡的日本侵略者誦經超度,被押赴道場時“隨行隨化”,日寇遷怒于寺,野蠻地將殿宇亭臺拆毀殆盡,磚瓦木料悉用于構筑碉堡炮樓。

如今遺址上,淮安中學一大片純現代的高大建筑聳立湖畔。游人到此,惘然若失。

——摘自《佛教史上與淮安有緣的高僧》

1

高僧竺法護

竺法護(圖片來源網絡)

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歲出家。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誦經日萬言。過目則能。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是以博覽六經游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嘗介抱。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蔥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師至西域。游歷諸國。外國異言三十六種。

根據《高僧傳》及相關文章介紹:竺法護8歲時出家,事外國僧人竺高座為師,每天能誦經萬余言,過目一遍就能背誦。在西晉武帝(公元265年一290年在位)時,佛家經書很少傳入晉地。法護慨然發憤,立志要弘揚佛教,于是他隨著師父來到西域,游歷了眾多國家,學會了36種語言、文字。然后他帶著大量的梵文經書,又回到晉地。自敦煌至長安,沿路傳譯,譯為漢文。共有《賢劫》《正法華》、《光贊》等165部。據說以七十八歲的高齡去世。法護因原居敦煌,化洽各處,時人又稱他為敦煌菩薩。

2

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是常見的,例如西晉竺法護譯有《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滅度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最初結集三藏。《舍利弗問經》中說,弗沙秘多羅王毀滅佛法后,有五百羅漢重興圣教。諸如此類說法甚多。

3

重修淮安龍興禪寺碑記

淮安知府陳文燭(1525-1609),字玉叔,號五岳山人,明朝進士,湖北沔陽人。1570年任淮安知府。著有《二酉園詩集》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續集二十三寸卷,《四庫總目》等。

由陳文燭撰寫的《重修淮安龍興禪寺碑記》云:

西晉泰始丙戌間,月氐國沙門竺縣于天竺大赍本婆羅門經達玉門,因居敦煌,世稱敦煌菩薩。后游洛陽、江左,隨處譯經,未嘗暫停。時優婆塞聶承遠助譯,凡三百五十余卷。永嘉二年(308),由廣陵抵山陽,其時淮人瘐希,募里人夏寬墩地四百余畝,在古城西為其筑壇建剎,名為正法華院。此為龍興寺之始。東晉大興二年(319)沙門法炬,與上足廣賢增開基址,擴大建制,額曰法華禪院。此時,大聚僧徒。焚香念經,以表敬意!

(文通塔,圖片來源周為海的博客)

4

如巖大師

關于如巖大師的故事,網絡中難以搜到相關圖文。

淮安人高岱明所作的《龍興寺大作場》文章中有較為詳細介紹:

抗日戰爭期間,龍興寺末任主持如巖大師,是位極有民族氣節的高僧。日本長淮部隊司令官在龍興寺前大作場上設道場,意欲超度陣亡官兵,禮聘如巖主持佛會,其實是想以此套近乎,探秘“大光明正法”。大師豈肯為蹂躪我河山殺害我同胞的日本強盜誦經放焰口?!任其威逼利誘拒不接受,最后被日本憲兵強行擄走,即將押出寺門時,如巖出人意外地最后一次演繹了“大光明正法”,就在跨出高高門限的那一刻,竟慷慨捐生“隨行隨化”。日寇震怒咆哮,天昏地暗。最后遷怒于寺,野蠻地將殿宇亭臺拆毀殆盡,磚瓦木料悉用于構筑碉堡炮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