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成為貴州省春禾中學生ETS大賽評委,我欣然前往。整天聽下來,12名選手。初中和高中學生對于什么是小課題,如何選題,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材料,如何由材料推導出結論的能力有所欠缺,有待提高。學生現場分享能力整體水平較高,但是立題,研究性,邏輯性,獨特性,能力不強。可以說到底什么是小課題,如何研究都沒理解到位。
綏陽縣實驗中學吳城蘭分享的課題《莫言的作品(娃)》首先項目定位不清晰,是夢想或閱讀分享類還是課題研究類自己也不清楚。對于人物讓自己真正感悟到的地方沒有挖掘出來。
把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大多數都是從網上,從別人那里拿來不加分析,誤以為是自己的觀點。例如貴陽市第三十四中學袁冰維《回族的禁忌》這一課題中,把訪問回族阿訇說的話當成自己的觀點,因為豬肉是敗肉所以他們就不吃了。所以我建議,在表述前面加一個回族阿訇認為……,這樣才能繼續追問下去,而不是止于此,把它當成結論。
最典型的是黔西縣第四中學四名學生做的三個系列課題《初見心理之調查之肢體語言,之語言,之顏色》三人通體都是對整本書的描述,看不到研究的絲毫影子,當評委指出問題時,其中兩名選手情緒還適當。
材料明顯是從網上復制粘貼過來的,和研究的主題風馬牛不相及,例如凱里市第一中學的周心義同學《凱里市中學生家庭情況調查》,家庭圖片卻出現西方家庭圖片等。印江民族中學田兆森《服飾對人的影響》,從校服一直談到民族服飾,可配的圖卻是婚紗照,沒有相對應的民族的服飾。
亮點也有一些花溪實驗中學張文晰《性教育是否重要》,提出的問題是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也去做了一些粗淺的研究,隱約看到研究的萌芽和社會責任感,同情,同理心的呈現。
六盤水市十七中學《探究初中生是否逆反》都有研究性學習的痕跡。
春禾貴州賽區的ETS大賽晉級名額較多,把教育公益普撒到大多數孩子身上,把思維的萌芽種在孩子的思想中,這點讓人認同,仰慕,追隨。但我隱約有點擔心,這樣不明就里的肯定,是否會讓孩子以為這就是真正的”探索,發現,自信”,撥偏孩子的發展方向?
施靜女士一句話深深打動我的心“教育的硬件投入很容易,但是思維的方式的投入卻有一段路要走。”我真的希望和盼望“思維的投入”也有一個正確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