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們常說小聰明大智慧,其實只是對概念你自我的設置。那么對智慧二字解析,每個人也會不同,太多古今中外先人留下了寶貴經驗。我想從目的出發,即止損。從狀態角度說,慢慢讓我們所在的搖擺不定曲線從象限下網上移動,并不斷減小曲線的振幅,這應該是整個人生所追求的。每個人臨死時所呈現的曲線及所在象限的位置就是你的一生。那么止損就是第一步,然后過度良性大循環之中。我們來看看這里有什么智慧。
一 大而化之的思維 當我們生氣,郁悶,感到困難,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小事,情緒化把小事塞滿腦袋,讓我們腦袋昏昏沉沉。在我們看別人時,就知道其實沒必要,因為沒有情緒占盡大腦,大腦里可用空間還很大。人腦好比電腦,也是有運行內存,你的內存被瑣事和情緒占了大部分,給理性留下一點內存,那運行起來多卡。要不卡,我們要有大的胸懷,空間,格局,那些小事并不影響大的方向,并不改變本質。我們戀愛工作生活,大方向確定,對大方向有信心,其他一切瑣事小事真的只是一些瑣事小事,這就像給自己裝了清理垃圾的軟件。當我們想的更大的沒變,小的沒必要真的放心上,更沒必要影響心情,我們可以更灑脫。做法很簡單,每天關注你所做整個項目的趨勢,專注學習和解決當下真正順利完成項目的每個細分必要項。
二 長遠的眼光 這是馬克思教的,我們負面時,都是當時,都是一時,而影響我們的外物外事,也是當時,一時。我們的情緒是變化的,客觀事物也是變化的。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我們看透這一點的話,就知道了我們應該控制那一時的沖動,忘掉那一時的不快,不要讓自己更加負面,以致外物外事已經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看不到,一錯再錯。其實這與我們古老的易經里的道理是一樣的,每一卦是六個爻,而每一爻只是代表此卦此大情形下的一個階段。同時本質就是西方哲學的數學模型思維。每一個情景按照這個道理規矩做這個當下做的事,而我們又像窺看了天書的先知,知道長遠看事物,帶著這個思維融入生活工作中,慢慢的就不會有那一時的不快了,我們也就能平靜自然了。
三 中庸的思想 孔子把最好的人叫中庸,主張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當然還有好多好詞都賦予了中庸二字,其實提了一個高標準。而真正最常見的現實情境是我們不好時,會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走極端。所以在這時我們要有中庸的思想。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失意時要知道,我們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得意時要知道,我們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這樣避免了接下來繼續的倒霉,或開始倒霉。在今天患得患失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注意力集中在那套貸款的房,工作的待遇地位,一輛代表幻想的車……而這些東西有一個受到威脅,就打亂全部,而生活的寬度很寬,長度也夠用,在這么大的面積里本可以自由移動,把其中某一點做到突出,卻被那幾樣東西羈絆,又偏又倚,又過又及。放開繩索,專注先從移動開始。
四 浪漫的情懷 浪漫可以是一種情懷,可以是信仰的產物。它應該是積極樂觀的人身上產生的一種高級因子,好像幽默是睿智的人身上產生的一樣。但我知道當我們找到這種因子,這種感覺,情懷,我們看事情的感覺也發生了變化,效果結果可能就此也發生了變化,而且大都是好的。以上三種還好知道怎么修煉,但浪漫這東西忽隱忽現,不好拿捏,但還是有的。最通俗的做法就是培養興趣愛好,并真的感到了樂趣,做到比其他人好那就更好了,而那浪漫自然就來了,它會讓你的人精神百倍。
五 自然的認知 以上的要想實現其實都基于一個前提,就是自然,尊重自然,客觀事實及它的發展,接受他,認識他,遵循他。就像做數學題,那些原始基本定理本身就是已知條件,這是最基礎的,如果這個都不知道,絕對的差等生,而智慧的人是要在現實每個應用題里去尋找隱藏條件,排除擾亂項,怎樣認清條件,畫輔助線。如你不了解一種事物的規律,本來要向好的方向,你以為是向壞的,你的長遠眼光也會出錯。當然我說的有些夸張,這些情況可能會出現在從小到現在時常負面的人身上。認識人性,人是怎么思考的也屬于認識自然,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是最接近自己的自然。認識和區別君子小人,精英普通人,靠譜不靠譜至關重要,直接關系自己的利益,認識自然絕不是只觀察動植物。而反思,也就是現在說的元認知的訓練是解決之法,每天應該在吃完早飯和晚飯后有個反思。曾國藩每天要求自己靜坐反思,應該是極大幫助這個非優等生成為了一代大儒,善終的大官。自然確實很重要,不管西方的邏輯推導的現代科學,還是中國的藝術,實用技術一切皆自然。控制拿手機時間,按時吃飯,早睡早起,睡眠前不做任何事,閉眼不想其他事,不要只有腦力付出,體力付出了沒有,這都是最符合自然的例子,看看現在的我們有多少人能做到,方法有時也很簡單,這么簡單做不到,那怪誰?從早睡開始吧!
綜上所述,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止損,過度到大的良性循環是目標,實現這個大目標有五個智慧,一 大而化之的思維 二 長遠的眼光 三 中庸的思想 四 浪漫的情懷 五 自然的認知。而我們真正要獲得這些智慧其實也不是很容易,需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練習,慢慢獲得。共勉之。
創建于 2017-01-03
作者保留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