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在廣州注冊,全公司僅兩名員工。他們僅憑兩頁紙,都沒有BD,就獲得了幾百萬的天使輪融資,還是來自風險投資機構。
如何做到的?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設計理念。
這家只有兩名員工的公司,在他們的招聘主頁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著:
不敢輕言顛覆,卻會顫動一個行業;
不敢妄自創新,卻會征服新的巔峰!
CGArt,一個昔日讓藝術與技術完美融合的英雄團隊,王者歸來!
今欲大展拳腳、縱馬江湖,再創傳奇!
面試者紛紛好奇,走進當時還在勤天大廈里絲毫不起眼的小辦公室,才發現這家公司……
牛皮真不是吹的!
來面試的有廣美畢業從業10余年的UI設計師,卻自稱大學時代就受他們的影響;
有某廠出來的產品經理,據說只能給他們做助理;
有彈吉他彈了十幾年的吉他老師,面試之后卻發現根本不懂吉他。
搞得這么diao,是要注孤生的……
所以直到8月份,才有了第一批員工入職,終于要正式開始那個所謂的震顫行業的項目了!
吹出去的牛皮就像潑出去的水,收不回,只能圓。
他們做了一點讓人“看不懂”的事
11月,廣州城里的紫薇花還在隨風搖曳,拉薩卻已是冷寒之地。
一臺大疆無人機,三臺越野車,帶著美女帥哥和吉他,駛進了無人區。
雪山湖泊,草甸原始森林,美得好像《冰河世紀》中的場景,不過冷也是真的冷……
搓著手,呼著寒氣,眾人在風中凌亂:
“走起來,走起來!你們要有眼神交流,現在你們是情侶,知不知道?”
“動作太僵硬了,重來重來!”
拍電影?MV?
都不是。
三天的拍攝,十幾萬的費用,20幾個小時的視頻材料,最終只會剪出20秒。
用于App的啟動畫面。
這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會干的事兒。
他們在研發一款手機APP。
這群人不僅會吹牛皮,還很挑剔
在他們的招聘職位中,有一條要求是這么寫的:
喜歡研究國學和心理學。
庸者勿擾!
他們APP的首頁叫“琴房”,很有古意。
琴棋書畫,琴以無形無相排名第一,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善操琴者,大都潔身自好,風骨高潔。
今日之專業琴房,一般會安裝隔音墻,隔絕噪音,所以琴房其實是一個非常靜密的空間。
少即是多
彈琴,即與最真實的自我對話。
琴房應有之物:教材、曲譜、節拍器與調音器。
四個欄目,無一多余,恰到好處。
其余一切世俗繁雜之紛擾,皆可去除。
唯專心練琴爾。
而在教材的設計上,更是貫徹了“少即是多”的理念,大浪淘沙,由國內外專家團隊精心研發教學課程。好的教材,其實一套就夠!
貴在堅持。
儀式感
進入琴房,?映入眼簾的即是“琴房”兩個大字,依次下來是練琴周計劃與最近打開的教材,給人以隆重的儀式感。
可視化的練琴周計劃是特意用大字號突出顯示的練習時間,不僅醒目,其背后有更深層的含義:
當練習時間低于20分鐘時,其顏色為紅;
當練琴時間達到20-35分鐘時,轉黃;
超過35分鐘時,為綠;
紅以警示,“還沒有開始練琴?”雖責備之意只字未提,卻無形之中給人以壓迫感,督促你練琴。綠和黃則是安全色,黃表示練琴時間達標,綠則表示練習時間長,學琴者勤奮。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只是心理學在該軟件中應用的一個小例子。
還需要懂國學?
這又是什么奇葩要求?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奇葩的老板,這個奇葩的老板還有一個奇葩的名字……
這個奇葩老板,干了一件很奇葩的事,把他們的產品名稱調了不下十次,逼瘋了設計師、程序員和運營小妹子:
剛注冊一個微博號,老板說產品名改了;
剛申請微信公眾號認證,老板說產品名改了;
剛調整完logo設計頁面,老板說產品名改了;
剛完成第三方接口,老板說產品改了;
重來,重來,重來……
所有人恨不得能把這個老板也送回娘胎重爐再造……重來……
終于,終于,終于……
老板說,這回logo咱不變了!喜大普奔!
只是這個像恐龍、又像甲骨文的東西是什么…… !
老板面部浮現迷之微笑,似乎要的就是眾人不解的feel……
“當你聽音樂時,你腦海中呈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畫面?”
“聽音樂嘛,不就是很享受咯。就像桂綸鎂的一個廣告,帶上耳機,閉上眼睛,靜靜感受音樂的魅力……”
所以這個看著像蟲子又像甲骨文的logo是眼睛的睫毛?!
“Binggo!回答正確,我們的產品名定為名叫ENJOYING,意即是’正在享受',中文名’音覺'——用音樂讓你覺醒,享受音樂,感受生活之美。"
“金剛怒目,而菩薩垂眉,慈愛和悲憫六道眾生……而我們的產品正是要利用技術的手段,打通時空的限制,讓音樂教育資源最大程度的平等化、全球化,讓每一個熱愛音樂的山村孩子,讓每一個無法去到音樂廳的人都能享受來自全球頂尖的音樂教育……”
老板侃侃而談,眾人面面相覷……默默改圖標,改代碼,改文案,聽《心經》……
所以,那些年他們吹過的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