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多云
蝦米:
今兒在報刊文摘上看到一篇小議論,說是最近有位武漢的女士發帖抱怨,她家的新房成了老公親戚的中轉站,那些在北上廣深上班的親戚,每次回湖北老家,都要到自己家住一晚。
小文里對傳統親戚價值觀與現代朋友社交觀,作了一點小比較,透出一點朋友比親戚更懂分寸,分寸比親密更重要的感慨。
要我說,這位女士肯定還很年輕,對親情友情的寬容度還不夠高。
我不知道武漢的住宿一夜多少錢,也不知道那些回老家的親戚們是怎樣想把那位女士的新家當客店,但那些親戚肯定是懷著鄉情去投奔的,他們以為若大的城市,有個可以落腳的地方,還是親人,該多溫暖的事兒。
你記得咱們小時候,總會有出門作親戚的機會的。比如奶奶的那位姨侄兒,他們家婚喪嫁娶大小事宜,奶奶這邊的子孫必定全數到場,對方是好客得要命。奶奶的子孫人多啊,傾巢出動隊伍壯大,吃飯都得單獨開兩席;但那時交通也不是太便利,去了晚上就得留宿。我印象中,被安排過許多陌生的地方睡,你也是;第二天還得再管了咱們早飯才散客。
現在長大了,想想那親戚家操辦這一場下來,簡直能剝掉一層皮,吃喝拉撒每一件事兒都不能失了禮。
大概是因為感情太好才這樣的吧!
但是老爸就因為太自信他們那輩的感情很好,帶著我蹭過一次宿,回想起來挺尷尬的。
應該有二十年了,不知道是為了什么事兒,要去到離家近一百公里的A市內。白天奔波事兒,到了晚上,老爸想起沒有地方住,也舍不得住旅店,于是他的大長腿帶著我,在認識的市區轉悠。
他的原先也經常打擾的一位老朋友,本來是有地方能安排一下的,可當我們到那兒時,人家回復實在沒有辦法了,只能再去找下一家。
老爸當時就想到了那親戚家的晚輩在附近有一處新居,于是摸了去。
還算巧,親戚家的小媳婦正在家,意外我們的出現,還算客氣地招待我們吃了洗洗睡,沒有一句話。
第二天一早,小媳婦起身跟老爸說,她要回四十公里外的娘家一趟了。這個當然可以有,我很識相的讓老爸趕緊走人。
后來聽老爸跟奶奶嘀咕過這事兒,意思人家大概是有意回避。
奶奶意味深長的說:常言道,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就算了,看破不說破,誠心待人了,就不要放在心上。
現在我們成了中年人,我倒是十分理解那個親戚小媳婦的做法;換作是現在的我,不一定能有人家那么熱情周到。
介于對這件事的印象,所以深深體會到,不隨便麻煩別人有多重要。
那位武漢女士的親戚如果看到帖子,肯定跟當時早上被提醒可以走人的我一樣,心里尷尬得要死,但人家說的是大實話呀,不留是本份,留是情分!
人與人相處需要空間,哪怕是至親血肉。
我現在倒是主張和你一樣,寧可住快捷酒店,也不要隨便打擾某個城市的親戚朋友。
當然,家里來了客人,一定要熱情款待,不想讓人家體味當年我的那種尷尬心情。
什么年代的人看事情會有不同的理解。五叔前段時間就做了表率,在大伯家裝修時,把他們家新房騰了一間給他們過渡,給我們要重視家人親情友愛上了一課。
現代的年輕人,肯定不能理解那種親戚間的粘乎的不分你我的勁兒;但對待沒有血緣關系的朋友社交時,又會顯出特別的大度與好客。這樣的反差倒不是貧富金錢問題,而是觀念問題、心理問題、親情認可度問題。
當然,你肯定要說:走親戚與蹭住是兩碼兒事。
小時候經常會說放假了,會去姨娘家、舅舅家或是姨媽家、姑媽家,這些計劃是假日憧憬,從沒想過對方會不會歡迎你。
甚至爺爺不放行我出去時亦或多住幾日,姨娘們還會“憤恨”地說:“走吧走吧,你身上有金子呢,別落在我們家。”想想她們真可愛,可惜她們還沒來過咱這新家吶,肯定也是怕打擾我,替我著想唄!
現在想起來那些年,在A市蹭住在老爸朋友家的我,和在B市蹭住在表哥他二姑家車庫的我,是多幸運啊,起碼那時候的人真實誠的,也是家里人傳承親情、重視友情的最大收益者最好的體現。
各家的親情味道不一樣,濃湯淡舀,誠心誠意才是最可貴的吧!
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