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一個寒假的晚上,大伯來家里和父親聊天,昏暗的燈光下,他們一邊吸煙一邊說著一些家常事,他們說了很久,說了很多,但我只記得一件事情,那就是關于我上學的事。
記得大伯勸父親說,過了年就不要再讓我去上學了吧,村里的磚瓦窯上正在招人,我兩個堂姐都在那里干活,一天能掙五塊錢呢。
當時我的心里一緊,屏息斂聲,真擔心父親順了大伯的話,幸運的是父親狠狠地吸了一口煙,淡淡地說,還是隨孩子的意思吧,我也終于放心了。
沒想到大伯很是執著,似乎一定要父親從了他才肯罷休,繼續說到,女孩子認倆字能看住門戶就行了,讀那么多書干啥,長大了還不是別人家的人,像麻雀一樣翅膀一拍就飛走了。
這話深深地刺痛了我,原來我在大人的眼里不過是一只普通的麻雀,世間有那么多美麗吉祥的鳥,燕子,喜鵲,都沒有把我比成它們,而是那個在當時農村最常見和最討人厭的麻雀,麻雀隨處可見,總來偷吃地里的稻谷,最是惹人煩的鳥。
好在父親并沒有順著大伯的意思,而是尷尬地笑了笑,說,這姑娘笨,怕是人家不會要的。父親雖然挨了大伯一通說,但我卻可以暫時放心了,心里對父親不勝感激。
那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全國上下都在搞建設,像《大江大河》里演的一樣,磚瓦窯的生意確實非常好,收入在當時也算是客觀的,村里的很多孩子輟學了都去那里干活。記得當時班里兩個學習還不錯的男同學也輟學去那里拉磚了,上學的路上經常能遇見他們開著拖拉機一前一后去給工地送磚。
那時大伯的話,還有那些已經為家里掙錢的同學讓我對自己的讀書之事充滿了愧疚。我這樣的年紀應該為家里減輕負擔了,但我不僅沒掙著一分錢,反而還在花著家里的錢。何況我還是女孩子,在老家男孩子是頂門立戶的,女孩子在當時很多父母眼里都是別人家的人,所以讀書的就更少。
想起當時流行的一首歌“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 卻飛也飛不高”,唱出了當時多少女孩子的無奈,想到周圍的同學有多少比我聰明,比我努力,可是卻不得不遵從父母的意愿,而在求學的路上半途而廢。
“人是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心中常常為他們而惋惜,也慶幸自己的幸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父母也從未說過要我停學的話,就算我是一只麻雀,那我也是那個年代里最幸運的一只麻雀,感謝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