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朋友圈興起開始我就幾乎沒怎么刷過朋友圈,除非有目的地查看某些人的近況。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與世隔絕”呢?讓我們先看看曬朋友圈的人到底在“曬什么”?
美食、旅行、娃
我理解這個時候人的心情,仿佛我們小時候收到一個超級好玩的玩具,巴不得分享給身邊所有的小伙伴。不見得是想要炫耀,我想更多的是想分享那份喜悅,那種體驗。
但是我認為這種方式分享者和被分享者的體驗是有天壤之別的,
美食很好理解,被分享者只能感受到色香味中的“色”的一部分,你說這個差別大不大?
旅行也好理解,大部份人不是職業攝影家,我們拍完美景,往往都會說:哎呀,怎么就拍不出那個感覺呢?你看你自己看那些照片都找不到當時那個整體感覺,怎么能指望別人看你朋友圈那三五張照片就能感同身受你所感受到到震撼呢?
再說說娃,我是這樣徹底理解一個人看自己的小孩和別人家的小孩的區別的:
當我翻看自己的孩子出生時、一年前、甚至半年前的照片時,總是覺得有點陌生,也沒有那么可愛,而當時拍那些照片的時候可是覺得:我X,太可愛了,怎么能這么可愛!
那為什么僅僅過去幾個月感覺會如此大相徑庭?
一大原因是“多看效應”也叫“重復曝光效應”,它是指人們會單純因為自己熟悉某個事物而產生好感。這種東西是寫到我們基因里的,是進化的產物,我猜想其作用在于:確保我們不會因為一些小的矛盾(眾所周知,家庭里這些小矛盾還是挺多的)而干掉身邊熟悉的人,從而有利于物種的延續。
了解了這些,首先我不會去主動曬這些東西,其次,我也讓自己避免看到別人曬的這些東西,從而避免尷尬。
好的文章
好文章是相對的,在有些人的世界里,“是中國人就轉”之類的文章是好文章。但是我認為寫這種文章的人要么是傻,要么是別有用心。而轉這種文章的人基本上可以斷定是真傻。我也曾經真傻過,但后來醒悟了,選擇做個不那么傻的,所以這類文章我不看也不轉。
除此之外,大部分雞湯文其實可以算是好的文章,那這種文章值不值得看轉呢?說實話,之前我也看過不少雞湯文,也收藏過很多,但是后來漸漸不看了。為什么?
從有互聯網開始,這種東西一直是就存在,新浪博客、校內網、人人網、輕博客、微博、微信,哪個平臺沒有?你看的時候頻頻點頭,說的太他媽對了!但是事后對你究竟有多大作用呢?
韓寒說“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引來無數的共鳴。說明這個問題是非常普遍的,那根本原因究竟何在?我之前雖然隱約覺得這事不大對,但是并沒有看清其本質,直到聽到李笑來老師的一句“太容易就明白的道理,不是屬于你的道理!”立即清晰了:雞湯文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你。
那些道理你只是聽聽而已,沒有實踐,沒有深刻地感同身受,那些道理對你產生不了任何真正地影響。要想讓那些道理指導自己過好這一生,除了踐行,別無它法。
那是不是我照著朋友圈那些文章的道理去踐行就可以了呢?我認為也不是,原因在于,朋友圈只是百家爭鳴的文章堆積,堆積在一起的文章并不能成為一套理論,正如房子雖然由磚頭組成,但是堆在一起的磚頭并不是房子。何況這些磚頭是別人撿給你的,不一定適合你啊,如果你要蓋房子,難道不是應該自己主動去找自己需要的磚頭嗎?
簡而言之,如果一個人要踐行,那踐行的應該是一套系統的理論,更好的方式是研習一本書或者一個作者的多本書,那是大師完整智慧的結晶,其中的概念和方法論是系統化的,真正可以用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
我自己的方法是踐行李笑來的成長理論(話說,笑來老師也是自稱“雞湯寫手”的哦),我認為目前階段能完全消化吸收這些就足夠了。這種論調聽起來有點井底之蛙,但是哪一個人不是井底之蛙呢?只不過有的人不自知罷了。自知的人會把每一口井變成自己的練習場,然后從小井跳到大井再跳到更大的井,一生躍井無數,這就是成長,不是嗎?
質疑的聲音
有的人要說了,如果不在朋友圈跟朋友互動,那是不是就放棄了朋友呢?
如果你的朋友因為你沒有給Ta點贊就認為你放棄了Ta,那么你確實應該真的放棄Ta,給自己找些真正的朋友。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只在你的“朋友圈”里出現的人,絕大部分并不是朋友,你們只是認識或相熟而已。
真正的朋友,不是僅在“朋友圈”點點贊,也不是見面喝喝酒、吃吃飯,扯一些不痛不癢的淡,我比較認同李笑來老師對朋友的定義:
(1)有一技之長。在人群當中甄別誰是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這一技是相當之長,而大多數人卻平庸得要死,這種人連朋友都不值得做。
(2)勤讀書善學習。在今天這個時代里,不讀書的人沒有戰斗力或者戰斗力很差。
(3)真誠且熱情。人群當中只有少數人是真誠的、熱情的,而真誠和熱情是最重要的品質。
如果剛好你能甄別這些人,想和他們做朋友成為戰友,反過來,自己也一定要有這三個特征:自己就應該是個有一技之長的人、自己就應該是個勤于讀書善于學習的人、自己就應該是個真誠且熱情的人。
反省一下自己,你夠資格做別人的朋友嗎?再看看你的“朋友圈”,你想跟Ta真正做朋友的人又有幾個?
可能你會發現,經過這么一圈梳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細思極恐!別怕!這很正常。按照這個定義,無論在哪個圈子,符合這個標準的人都是極少的(可能你有朋友是符合這個標準的,但是人家也不玩朋友圈,所以你不知道而已)。
只要你繼續前行,總會結識新的朋友,正如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到工作,每一次環境的改變,總會讓我們跟以前的朋友漸漸疏遠,而同時又結識很多新朋友,由此推論,你一定不會一直這么孤單的!唯一的區別在于,這次是你主動選擇改變自己的環境!
你放棄的不是以前那些朋友個體,而是一種環境,一種生活方式,更本質地說,是一種價值觀!如果你的新價值觀被老朋友所了解,并且Ta 非常認同,甚至也通過類似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價值觀,那么你們的友誼一定會比原來還堅韌,這是友誼的升華。
如果你有真正的朋友,理論上也不必經常往來,因為你和他都在專注自己的成長,這個事情只能自己一個人搞定,別人很難幫上忙。
當然,也不是說朋友之間完全不需要互相幫忙,那朋友之間的幫助是幫什么?我認為當然是幫對方最重要的事情,那是什么呢?
還是成長,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嗎?
想到這里,我很惶恐:我有足夠的儲備幫助別人成長嗎?好像有,好像又沒有,因為很多事情只是有些模糊的概念,但是還沒有徹底想清楚。
我想通過寫文章把這些事情想清楚,然后通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踐行驗證我的想法。
如此看來,我真的沒有理由去刷朋友圈,不是嗎?
一個小小朋友圈引申到這么嚴肅到話題,至于嗎?
請計算一下它占據了你多少注意力(注意力是你最寶貴的財富),然后想想,真的不至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