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
只要話匣子一打開,你聽她講得滔滔不絕,壓根就插不上嘴;
明明你有事急著走,但對方還是想抓著你說個不停;
只要見到聊得來的人,恨不得把自己的前世今生都告訴他;
......
這樣的人,外表看上去很開朗,任何時候看上去都笑嘻嘻得,但其實,她們的內心是很匱乏的。因為匱乏,所以需要通過跟他人的分享,獲得一份“看見”。
殊不知,她們自我感動式的表達欲只會讓對方越來越產生反感。
余華曾說過:克制表達欲,平靜溫和就行,別為了獲得共鳴,講起過往沒完沒了。無意間表現的品質,被對方發現才更招人喜歡,勝過千言萬語。
特別是人到了35歲以后,要學會克制你的分享欲。因為,你不需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你的過往,而你的優秀也不需要讓每個人知道。
01 分享欲,是一種內在的匱乏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網友分享過他自己的故事:
她有一個分享欲很強烈的媽媽,家里大小事,她都會跟朋友們、親戚們念叨起,哪怕是“家丑不可外揚”的事,她也藏不住,說著說著就把這事捅了出來。
他問她的媽媽:這些事又不是很光彩的事情,你干嘛要到處跟別人說呢?
她媽媽卻回了一句:這是事實嘛,干嘛要藏著掖著!
這位網友的媽媽把自己家的“丑事”告訴外人,在她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其實,她完全忽略了當事人的感受,只享受在自己的世界里,當她把別人的私事分享給別人的時候,其實是一種情緒的發泄,想讓更多的人來關注自己,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通過這樣方式讓自己的情感與外界產生無障礙的鏈接。
可是,哪怕是最親近的家人、父母、孩子,有時候面對我們的熱情分享,等到的也是他們一個冷漠的眼神。當我們得不到外界的正向反饋時候,就會回過頭來質疑自己:我這是怎么了?為什么我真心跟他們分享,他們卻置之不理呢?
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要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渴望表達的背后是一份什么樣的需求呢?是渴望對方對我們的關心?還是渴望從父母那里獲得一份認可?還是僅僅想通過表達找到一個發泄情緒的出口?
只有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法,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02? 無需向外界證明,只需向內發力
如果你仔細發現,你身邊總有一些朋友,很少發朋友圈,往往都沉浸在自己的個人世界里自得其樂。以前,我會感到好奇:他們不分享背后的動機是什么?是害怕擔心別人的評價?又或者說是不想被太多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瑣事?
直到最近這段日子,我才開始慢慢悟到:他們壓根就不用通過“發圈”來證明自己的優秀,“不需要”才是他們不發圈最大的底氣。
去年采訪過遇到的一個企業家,是個退伍軍人,類似有點“任正非”那樣的神似。他說自己不會做生意。 然后我就問他:不會做生意,那你的企業是如何做到如今這樣的規模呢?他笑了笑:我不會做生意,也不會應酬。所以我就把別人喝酒的時間拿來思考。
當我們把注意力專注到自身,專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如何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梳理,你會發現,原來還有這么多的活要等著我去干!哪還有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情呢?外面的喧囂跟你沒有關系,朋友圈的炫富也跟你沒有關系,安安靜靜的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專注的時間久了,我們的定力就會長出來了。不會輕易因為一些小事而大動干戈,患得患失。當一個人內心有數,腳下有路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淡定自如。
03? 對每次的“分享”,保持一份覺察
在生活當中,當身邊的朋友談到一件你很了解、感興趣的事后,你是不是經常會打斷,然后不由自主地把主題往自己的方向聊?
有這種情況千萬別自責,很正常。我自己就是個典型案例。
記得去年采訪的時候,采訪回來之后要邊聽錄音整理訪談內容,我注意到自己經常會打斷對方的談話,又或者是當對方說完話的時候,我無縫對接的問了下一個問題。
后來,我意識到:打斷別人的說話,是因為對方說的話題剛好是我自己擅長的內容。我好像讓坐在對面的那個人知道,其實你了解的領域其實我也知道,以此來證明:我也很優秀。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當M總說完一個話題,我來不及去思考,就把腦海中早就預設好的話題拋給了他。或者說,在他表達的時候,我并沒有全部心思花在怎么“聽”上,而是把更多的思考花在了我待會要怎么追問他這件事上。
沒有給對方喘氣的機會,快速接話。這個行為的背后,其實是自己的一份恐懼。我害怕對方看穿我“不專業”,害怕自己提的問題角度不新穎或者不夠具有深度的時候,而錯過他的一些精彩故事,也更害怕因為自己的毛手毛腳,不夠沉穩會讓他提早結束這一次的訪談。
恩,是這種刻在骨子里的害怕,是這種一直想在外人看來“我是值得你信任的”這樣一份執念,促使我開始變得說話急促。
真正讓人產生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但是,有件很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 我跟M總差不多聊了將近2個小時,在按下手機錄音的暫停鍵的那一刻,我有點失落感,感覺這次采訪沒有產生心流,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可沒有想到,M總說了這樣一番話:今天,跟你聊天的感覺很舒服,謝謝你。
我自己都有點震驚,下意識問了他一句:真的嗎?雖然這個發問略顯幼稚,但當時確確實實是我內心的想法。
回來路上,我努力思考自己到底做對了什么,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做到了足夠的真誠。
“我是個小白,這個產品的專業名詞,沒有聽清這個概念,您可以再給我講一遍嗎?"
?不會就是不會,聽不清楚就是聽不清楚。可能是我這份沒有任何掩飾的唯一的真誠,讓他覺得我是一個可以值得傾聽的人。
從那以后,每當別人問我”明白了嗎?“ 我不會跟往常一樣,不經任何思考的回復”明白了“。而是會先問自己一句:你真的明白了嗎?然后附上一句:恩,我先消化一下,有不明白的再及時請教你。
好,故事結束。啰啰嗦嗦了那么久,把我自己的心路歷程掰開了揉碎了給你看,只是想說一點:
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保持一份察覺,以一個破案者的心態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定期跟自己溝通,保持對話,我們可能就會對生活中想的、做的一些莫名奇妙的事情,找到背后真正的源頭。
比如無緣無故對孩子發火,路上堵車莫名地焦急想罵人。
相信我,刻意保持這樣的練習,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寫在最后
有時候想想人的一生,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兒童時期,父母們經常鼓勵我們要敢于說話,不要怕說錯話。
剛進入社會,身邊的過來人也都是苦口婆心地勸自己:一定要多表現自己。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了人情冷暖,我們才真正感受到那句話的份量:人,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從一開始的學說話到后來的學閉嘴,這個過程,恰恰也是我們這一輩子修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