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三年的時光特別舒心,畢竟那個時候自己的成績非常差但心理素質特別好,特別樂觀有沖勁,感覺這輩子的所有好習慣都是在那個時光里培養的~讀書練字鍛煉身體種種。最關鍵是那個時候有很多人看各種我從未見過的書,每次圖書室開放,同宿舍臨床的丹丹同學都迫不及待的去霸位,然后就像水泥柱子一樣定在那兒,一坐或一站就是一個小時,特別鐘情書香;我的第一個同桌是臨市的,是那種特別有個性而且很會玩的主,接觸過很多新鮮玩意,經常教我新招,比如如何逃課不被抓,或如何快速看一本書~可以只看前面10多頁,后面10多頁,最后寫出巨幅讀后感(當然她有很多作文書,就是抄三年都不會重的那種,讀后感也可以這么抄出來),特別佩服她……好的開始都是從模仿開始,在完全顛覆曾經要做一個一心一意好好上課的三觀之后,我發揮了小學快速完成作業的優勢:抄別人的作業~成績相貌努力都平平的人,頓時又找到生活的重心,有一種起航的豪邁。
? 劉若英的歌已經開始流行,但還不是很喜歡,她不屬于那種妖艷或立體的美,用現在的流行語就是太雷同。當時最喜歡《讀者》這本雜志,里面很多個動人又簡單的故事讓人感動不己,每期必買,偶爾因為考試有沖突落下了也會找機會補看,還和同學們一起合寫文章投稿,興致勃勃的等待有一天可以在上面看到自己的文章,那個時候除了練字之外最大的愛好。《讀者》有一期有劉若英寫的一篇文章:《今年桂花不飄香》。大概內容寫她和她的外祖父的故事,說外祖父一輩子征戰沙場,從如何意氣風發到晚年的病痛,對她從紀律嚴明到疼惜有加,每每離家出去演出外祖父就會站在院子里的桂花樹下送她,祖國大陸與臺灣分離,外祖父如何思念她,以至于渴望兩岸統一后的往來,直到外祖父去世,后來再也聽不到那里的故事聞不到院子里的桂花香等等。
? 據說偶像對于粉絲的力量是巨大的,她真不是我的偶像,但《讀者》是。它精選這篇文章作為封面的主推文章,好比網紅款,一下子運用同桌教的快速瀏覽法前10頁后10頁的翻到這篇文章,一睹為快。看完后,整個人內心羞愧,所有的投機取巧或尋找捷徑都被她的外祖父給打敗。沒有多么動情的語言,甚至是那種近乎直白的平鋪直述方式,可是就是像一把利劍刺穿心臟,一擊即中。外祖父對于劉若英和其他姐妹都是特別嚴厲,就是折一封信都是高規格的要求,折成什么樣,用什么信紙;剪貼報紙必須大小一致,在筆記本上張貼有序,標注日期等等。他們的成功離不開外祖父的栽培和從小培養的良好習慣。一名死里逃生的將軍教給他后人的記敘文。人這一生或許都有幡然醒悟的時候,有的人早一些,有的人遲一點,但還好終歸是來了。
? 后來看訪談,她講到練習一首歌的辛酸,一次副歌練到30次自己都要吐了,編曲還在鼓勵她。她的唱歌生涯因為別人的支持而改變,因為自己的堅持而繼續。試想,我們背誦一首詩一篇文章最多不過7、8次,僅僅副歌要練習幾十次,多少超乎常人的刻意練習才能在舞臺上毫不費力的歌唱?
? 從那之后依然很愛跑去霸位,把那個圖書室僅有的文學書籍都看了個遍;《讀者》更是每一期必買必看,畢業時就有一箱書是《讀者》;依然如故的一下課就直奔球場操場,恨不得分分鐘都離開教室,只是不再逃課,不抄別人的作業,偶爾還會主動提前預習功課,這真是破天荒的新開始。
? 所謂的毫不費力在我眼里不過是比別人早點開始,多一點練習,再苦再累一點,但始終未能幸免的流汗流淚甚至流血。學習如此,瑜伽如此,生活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