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奇門遁甲》,是以袁和平為首的“袁家班”的一次整體亮相。
用十六個字評價:瑰麗多變,奇思妙想,趣味橫生,嬉鬧癲狂。
本片獲得1983年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shè)計”提名,惜敗給洪金寶的“洪家班”出品的《敗家仔》,原因是《敗家仔》中大量硬橋硬馬的功夫設(shè)計,更對得起“動作”二字。
當年同樣只獲得提名的,還有成龍的《龍少爺》,和......李連杰的《少林寺》。
獎沒拿上,一點不影響八爺在圈里的大佬地位。
“袁家班”的其他幾位,聽名字一臉懵逼,一看人就豁然開朗了。
袁祥仁在《大內(nèi)密探零零發(fā)》里扮演無相王的老婆,行頭和《奇門遁甲》一模一樣。“蝙蝠法師”袁信義飾無相王的兒子,就是總被零零發(fā)敲腦袋的黑白無常。
而天外飛仙解剖現(xiàn)場的那段動作設(shè)計,完全延續(xù)了《奇門遁甲》的風格。
袁日初很多人不熟悉,在當年,他是“袁家班”作為對抗“洪家班”和“成家班”力捧的動作新星,可惜最后入了道門。
不追求情節(jié)的合理性,也不追求動作的勁爆,《奇門遁甲》以特別的奇幻效果給觀眾帶來與眾不同的娛樂感。
想象力,是個好東西。
把道教、民間故事、法術(shù)、動作、喜劇、腦洞大開的細節(jié)設(shè)計揉合在一起,看似一鍋亂燉,卻讓人回味無窮。
直到今天,觀眾仍然念念不忘,津津樂道。
《奇門遁甲》的內(nèi)容,是那個年代幾乎被武俠片用爛的主題。
少年機緣巧合之下,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了某一事件,在外力的驅(qū)動及自身的努力中,最終完成任務(wù),成長蛻變了。
故事雖然老套,但講故事的方式卻不落套,或者叫很有節(jié)操。
片中沒有漂亮的女主,唯一姿色尚可的女子,剛出場就掛了。難得她衣飾平實,一雙含淚的眼睛挺會演戲,即便是龍?zhí)滓沧屓擞浀米 2煌髻M八旗統(tǒng)兵教頭為她葬送后半生,很有存在感。
被教頭挾持的小貝勒居然真的死了,而不是十幾年后長大成人,上演狗血苦情的倫理大片。
主角真的是個好少年,沒在權(quán)力的利誘下與蝙蝠法師合作,也沒有故作高大上地進行人性探索。
最難能可貴的是,蝙蝠法師居然不找王府中的美女色誘少年,以此增加點愛恨情仇。如此質(zhì)樸的高風亮節(jié),實屬罕見。
稍顯狗血的情節(jié),應(yīng)該算片尾處“遁甲”的大反轉(zhuǎn),把觀眾騙了,還是特別認真的騙了。
不過,故事本身的漏洞并沒多大問題,積向上的娛樂性才是看點。幾十年前的娛樂片,玩也玩得有格調(diào),有逼格。
說到畫面感和想象力,不扯什么審美,實在甩今天的片片們好幾條街街。
《奇門遁甲》的畫面干凈且直接,一如片中的武打動作,然而有些鏡頭卻很令人回味。
假法師求雨時,有一個骨瘦如柴、面如枯槁、蓬頭垢發(fā)裸露上身的老頭跪在地上求雨的鏡頭,很有畫面感和沖擊力。
電影的亮點是對斗法的表現(xiàn),可貴之處在于,技巧的展示并未淪為賣弄,一切為情節(jié)服務(wù),能夠自圓其說。
現(xiàn)在的電影,并不缺乏宏大的主題與高大上的思想,而內(nèi)容的血肉、技巧的自然、姿態(tài)的端正,以及想象力、表現(xiàn)力實在并不能與這樣一部陳年舊作相抗衡。
片中五花八門、奇幻詭異的斗法很多,令人看了既開眼界又覺得有趣。
傳說中的神奇埕人、移形換影、隔空點穴、釘影定形、飛陀放劍、以及七星木頭人等等今天絕跡銀屏的奇術(shù),《奇門遁甲》都善解人意地搜集了起來。
比如,壇子里的那個“鬼娃”。要詭異有詭異,要滑稽有滑稽,要萌點有萌點。慘白的四肢面容,臉蛋上兩坨紅,唇上一點紅,身體卻是笨重的大壇子。滾來滾去,忽然伸出奇怪的腦袋,發(fā)出一串小孩清亮的笑聲,原來成年人演的小鬼可以這么萌。
比如,“奇門”和“遁甲”兩個法師的所有神秘法術(shù)。
少年誤入法師門庭,墻上山水畫中的瀑布真的噴了他一身水。眼歪嘴斜的老頭拿著一副公雞畫切成條狀放入鍋內(nèi),說要煮雞絲面給少年吃,結(jié)果真的煮出一碗面逼著少年吃了下去。說著揚州白的修面老婆婆,手持紅線的修面手法與打斗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酆都鬼城的天師大會,眾法師潛入陰間搶奪令牌,不僅有茅山術(shù)中油鍋取物,過紙橋、走八卦的橋段,居然還有戲曲中跳鐘馗的表演。
這是一部看似逗人一笑,卻包含著民間智慧,表現(xiàn)草根看待世界的電影。
同樣是娛樂片, 但經(jīng)得起時間的咀嚼,同樣是奇幻片,卻更有質(zhì)感與內(nèi)容,離開高科技的特效,照樣能拍出不同尋常的奇幻與詭異。
令公子擔憂的是,珠玉在前,即將上映的《奇門遁甲》究竟能否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是件值得起疑的事。
畢竟,袁和平的導(dǎo)演作品,好的真的不多。
演員,就不說了。
評分(滿5):
《奇門遁甲》,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