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碰到天花板
昨天一位朋友向我表達了他對工作的迷茫。簡而言之,是對所從事的職業缺乏信心,因為不太清楚該如何提升自己,覺得自己才華也不太夠,也就覺得不太能做到更高,因此在考慮是否需要轉型,去嘗試一些也許自己會喜歡的領域。
我對這個行業不太了解,但是問了這樣的問題:
這個行業中,有沒有你知道的某個人比你厲害很多,他的水準你在短期內達不到?
他的回答是“有”。于是我的建議就是:
想法子去和他一起工作,通過和他一起工作,你會真正知道他為什么這么厲害,你自然就知道如何提升自己了。
根據他的介紹,某個大公司的HR在和他溝通時還會對他挑肥揀瘦,我說是他還不夠牛逼,如果他厲害到一定程度,可以拿出讓對方主管肅然起敬的作品。HR就很好談了。
根據他的介紹,他當前的收入在行業內也不算頂尖。我了解了行情之后,給他的建議是:
先別想別的,通過能力提升讓自己的年薪達到百萬以上。而這個行業,百萬年薪,靠努力就夠了。
有人總結的很好,大部分的人,還沒有努力到需要靠拼智商的程度。我認為這位朋友也還在這種狀態。我問他好好想想,每天的工作中到底有幾個小時和他這個行業相關,工作之外又花了多少時間在上面。可以算算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收入肯定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一個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和他的收入正相關的。如果收入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證明所創造的價值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同樣也證明眼界和意識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
有些事情,例如行業的前景、方向、個人的才華,等等,有些是需要站在一定高度,才能有正確認識和突破的。我很喜歡吳軍博士在一次演講中舉的兩個例子:
如果齊白石50歲去世,世界將不知道這個人。因為齊白石是在50歲小有名氣后才有機會登入大雅之堂,見識到大量絕世之作,從而成為一代大師。
如果黃賓虹70歲去世,世界也將不知道這個人,因為黃賓虹是在70歲才有機會更多的觀摩和見識大師級作品的。
因此很多人都說自己已經處在天花板,無法進一步提升了。實際上,我觀察到,抱有這種想法的很多人實際上是 在地板上低水平重復,距離天花板還遠著呢。所謂“天花板”,是經過大量的努力已經達到某個高度,只要一個誘因,就可以順利突破的狀態。譬如經過大量思考、創作和實踐的齊白石和黃賓虹,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之后,一旦得到機遇,迅速成為一代大師。
如果你還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丟失到手的機會,那證明你距離天花板還有很大的距離。
根據無數人的實踐,“努力”這兩個字足以讓人達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天花板。而這個努力,必然是超出常人若干倍付出的努力,是和高水準的人在一起工作,有目標、有方向、需要百倍的耐心、忍受枯燥、時刻讓自己處于崩潰邊緣的努力。而非每天在地鐵背五分鐘單詞,每天聽一點雞湯這樣的努力。更加不是一次次的“從入門到放棄”的努力。
一個人到達所謂天花板之后,對所從事的職業,對相關的社會領域,都會有相當高度的見解和領悟。這個時候再根據自身狀況進行判斷:是什么原因阻礙自己突破天花板。如果是機遇,那么就去主動創造機會。如果是社會環境,那么就去主動適應或改變環境。但如果是個人的智商和天分,那么放棄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但這時的選擇,一定是靠譜且理性的選擇,因為此時你已經充分的認識了自己,也充分認識了為之努力的職業。而且之前的努力并不會白費,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眼界和意識,能力和素質,即便調整了職業方向,依然會起到核心作用。
所有對職業現狀不滿的朋友們,請務必再次想清楚兩個問題:
- 我有沒有夠努力達到我的天花板?如果沒有,請繼續努力吧。
- 假如我已經努力到頂點,達到了我個人職業的天花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可解?如果不可解,我可以考慮更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