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電鉆的人需要的實際不是電鉆,而是洞」,這個揭示用戶需求梗其實是有問題。
洞的確是用戶需要,可是沒有電鉆,難道人們就不會打洞?想想石器時代吧!
用戶買電鉆真正想要的是取代原有手工鑿洞方式,解決效率低、效果不佳、消耗體力較大等缺點。
挖掘需求到「洞」的方法類似「扎根理論」向上爬探索,「取代現有解決方法」類似進化思想。兩種需求方法都對,但后者往往顯得更實用。
- 怎樣有效切入,相對于「洞」思想,利用「痛點」能較好說服用戶轉而使用、購買我方產品
- 衡量產品粘度,基于之前工具使用頻率來估算我方產品頻次范圍
- 更好估算市場大小,比如之前有多少人買錘子等工具扎洞,算出這些工具購買量與現有使用人數,就大概知道市場最大值
- 更好估算市場趨勢/增長率,比如有「痛點」人群會不會增多,思考哪些變量會導致大幅度增大?可能是一天鑿 3 次,現在鑿幾十次,而對應的場景可能是人們對房子安裝(墻壁、桌子等)有大需要,這就可以用每年房子賣多少套復合增長率作為你的電鉆增長率
但倒不是說前者不實用,更多是分析不到位,比如德魯克的建議是「打洞方案的供應商」,再深一層次可能是「固定東西方案供應商」。這樣的市場格局會很大,同時單一品類不可能無法滿足整個產品,比如墻壁固定、桌子固定、建筑建造等多場景固定。
總結:
- 扎根向上爬需求法,能擴充現有品類市場范疇,但過于抽象與宏大
- 取代進化需求法,能更真實切入市場環境,但會讓產品發展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