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什么?
我最害怕遇見家長。家長遇見老師,不管是什么場合,就會問孩子的情況。尤其是假期,孩子一直待在家中,卻還要問老師孩子的學校表現怎么樣?很多家長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多和老師溝通。所謂的溝通就是問孩子在班級上的表現。我不知道家長這樣問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孩子的表現情況?還是想讓老師多指出孩子的毛病?還是讓老師把孩子更加的關注?還是……
我一般不希望家長過度的關注孩子的在校情況,尤其是問孩子的課堂表現。孩子每一節課上都有不同的表現,而一個班級又有那么多的學生。老師怎么能夠很準確的記住你的孩子呢?除非這個孩子非常的優秀或者是非常的差,否則老師很難記住。如果你突然的詢問,老師很難給孩子一個準確的評價。大多數時候都是一種張冠李戴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具有任何的參考價值,甚至還會誤導家長對于孩子的判斷。我相信,相比老師,家長對于孩子更加的了解。即使家長沒有在學校,可以從孩子家中的表現情況來判斷孩子的學習。而且有些不負責任的老師,會不斷的說出孩子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不真正的發生在你的孩子。只是老師為了表現他的負責,會說出很多沒有根據的,大家都具有的問題。老師說的問題越多,家長感到老師對于孩子越關心。其實,這些問題根本不存在。
在問老師孩子在校的表現情況的時候,你一定要問清楚自己,你需要孩子在學校有什么樣的表現?如果你沒有一個標準,就會傷害孩子。不同老師對于學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眼中的學生表現更是不一樣。有的喜歡好動的,有喜歡安靜的,有喜歡思考的,有喜歡創新的……不同的喜好會做出不同的評判。因此,老師不會給孩子一個公平合理的評價,很多評價都源于老師的標準。在應試教育環境下,老師眼中對于學生的評價都是唯一的。成績好,就是一切好。成績差,就感到怎么樣表現都不順眼?成績決定一切的時代,老師很難用心觀察學生,就不能夠給學生客觀的評價。老師的所有的觀察,都是從成績的角度對于孩子的評判。用成績模式把孩子的所有個性都抹殺掉。孩子的天性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合力中扼殺掉。
我們不斷的從別人口中求證孩子的問題,只是為了讓孩子變成我們希望的乖樣子。詢問并不會對于孩子的現狀有任何的變化。家長心中充滿焦慮,他們希望通過別人的口印證內心的判斷。也是一種對于孩子的不信任。作為家長,不要過度的擔憂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教會孩子喜歡上犯錯誤,從錯誤中成長。換一種眼光,讓孩子自由的成長。也許相比老師,家長才是對于孩子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