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軟的時候不要硬
文:阿七七阿
我的姨夫是我見過最軟的男人。
長時間以來,我都是以膜拜的姿態看我的姨夫。西門子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區域經理、英國桑德蘭大學特邀講師、世界五百強某企業中國區域總經理。一個中年男人期盼擁有的光環,他全部都有。
姨夫是重慶人。有著北方人硬朗的輪廓,也不缺南方人溫和的脾性。微胖的腰身卻從不阻礙他流暢的步伐,看著晚輩,一雙炯目從來溫和如山泉。
我的小姨娘并不是一個好脾氣的女人,但這不妨礙她也是一個獨立的女boss。在偌大的上海有著一家自己的語言學校,長期和英國的普利茅斯大學傾力合作。
在我大一時,曾在小姨的公司里實習過。每個月領3000元的薪資。因為吃住都在姨娘姨夫家,所以沒有什么現實的經濟壓力,僅僅是去長見識。
在上海,一般家庭中午是不開伙的,因為根本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吃一頓家常便飯,往往隨便應付。于是,晚餐,大家都格外的珍惜。姨夫家有專門做飯的阿姨,每晚我們都能吃到可口的飯菜。我的小姨娘從小嗜甜,滴辣不沾,可姨夫是重慶人啊,無辣不歡的好嗎。但我發現,飯桌上的菜從來不見辣椒。
剛開始的時候我很納悶,以為是姨夫入鄉隨俗了。有天晚上我在小區健身館打完球,突然發現姨夫的車里有個人影晃動。我猛然提高了警惕,小心翼翼的向前看,竟然是姨夫抱著一個打包盒坐在車上,津津有味的吃著。
我像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原來人前那么完美的姨夫也會和我們一樣抱著打包盒吃飯啊。姨夫示意我上車,依舊溫吞的笑聲。他叮囑我回家以后不要和姨娘說這些。我看著他手里滿是紅油的耗兒魚,想到今晚飯桌上的香菇菜心和清炒蝦仁,不由得感慨。好歹也算是成功人士一枚,怎么就不能在家吃頓喜歡吃的呢。
中年人的洞察力哪里是我等小輩能睥睨的,姨夫緩緩解釋,因為我的姨娘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吃不慣辣,我的表弟又是在這方土地上長大,飲食習慣隨姨娘。
我不知道姨夫是不是每晚都會在家吃好后,再出去找點自己喜歡的解解饞,只是這件事讓我看到心有多大,舞臺真的就有多大。
我的小表弟正值七歲八歲狗都嫌的年紀。破壞能力一流,家里的玩具,能拆則拆。姨娘過了三十歲才有他,寵愛的不行。西方學者華生曾提出環境論,可我卻見證了遺傳的強大。小表弟雖然調皮,待人卻有和姨夫如出一轍的溫和。
周末他邀請他的小伙伴來家里做客,小伙伴把他最新的托馬斯給弄壞了,我以為這小子要哭鬧,可他接下來的做法讓我深深敬佩姨夫身教勝于言教的教育。
小家伙一本正經的安慰有些無措的小伙伴,詢問他的小伙伴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嘗試修復玩具,如果修不好,也希望他的小伙伴不要難過,這并不影響他們今天愉快的玩耍。
一個幾歲的孩子有這樣的應變能力我能肯定他是在一種什么樣的耳濡目染中長大的。
有次,姨夫要去深圳出差,中午的飛機,時間并不趕忙。早上姨娘興致起來,拿著我小表弟的水槍和姨夫開玩笑,姨夫也不失生活的情趣,順手抄起小水車,往小姨娘身上灑水。沒曾想,小姨娘瞬間就火了,拿起角落里的礦泉水打開整瓶都淋到了姨夫身上。
我以為姨夫要發火的。
但沒有。姨夫笑著喊老婆求放過,姨娘竟又笑嘻嘻的像沒發生過一樣。姨夫回房間快速的換了身干凈衣服,出來的時候打著電話,嘴里一口流利的英文,臉上的表情干練又嚴肅,跟剛才放佛不是一個人。
姨娘有些不好意思跟我拉扯到,她說姨夫和她戀愛以來一直都是這么個脾氣,這么慣著她,從來不發火,也從來不把自己工作中的不順心帶回家。
脾氣不要大過能力,這不是一句口號。最成熟的男人,是在外大男人,在家小男人;其次是在外大男人,在家大男人;再次是在家小男人,在外小男人;最糟糕的是在家大男人,在外小男人。
姨夫也不是沒有糟心的時候,和小表弟看電影到深夜,看著微微胖的姨夫在書房里踱步,一個字也不講,手里將一份文件緩緩放在桌角,走到飄窗前,點了一支煙,中年人渾厚的眼神不知道透過茶色玻璃窗,能看到幾多色彩。
可第二天早晨,我們看到的又是那個永遠溫和著微笑的姨夫。我聽過一句話,最了不起的人是在家里都能和親人、愛人都好好說話的人。而我們往往把自己最低落的措辭一股腦甩給了身邊的至親。
可能很多人終其一生修煉半世,也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但那我們應該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才是正確的追求。
一個成熟的男人,你所有的硬氣抑或戾氣都應該揮刀對戰場,現在世界和平不需要你上陣殺敵,只要你一展身手于職場。把你有限的溫柔留給你身邊最親的人吧,長大了,就該用你的成熟撐起一片天了。
越有本事的人越沒有脾氣,這不代表沒有原則,對待家人,對待愛人,在該軟的時候不要硬,這才是一個男人成熟的模樣。
96年雙魚女
旅游體驗師
每晚煲好毒雞湯
卸下你一身戎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