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月初,和朋友一起看了金士杰和卜學亮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各種機緣巧合相撞,還驚喜地參加到了第二天下午的分享會。回來后,拖延了幾個晚上,耽誤了幾個晚上,終于在忙活了幾個晚上后,把這份分享會筆記整理完畢。
有人說,美好的東西要學會分享。有幸聽到一次美好的對話,記錄下幾個記憶深刻的點(一些問題和答案,雖不是原話了,但盡力歸納了),分享給你。愿你見得 也有所暖意~
1.
開始會感覺金老師有些不在狀態,他總在打量,左看右看,之后的某一個問題開始,你會覺得:哦!他進來了~
2.
主持(Z):原諒和放縱之間,如何看待?
金士杰(J):放縱就放縱吧,干嘛原諒呢?但放縱也許會引發起一些自己始料未及的事,好事兒、壞事,需要……(類似自己去接受的意思吧)。
3.
說到金老師演出前會看照片的習慣,看家人、孩子的照片。
J:看照片,類似儀式……想要自己進入一種狀態,因為怕與莫里老師,他所經歷的生老病死的東西有點隔,還不夠入。看照片,看看家里的小朋友、看看這些小生命,看到我覺得:哇!生命這一秒鐘多么珍貴……感覺到溫度、呼吸,感覺到我的身體,感覺到我與死亡的距離…… 看到我把心揪起來的時候,就可以上臺了~
4.
Z:前一晚是第198場,當晚第199場,明年2月在臺灣將演第200場,演了那么多場,內容上與第一場相比,有做過調整嗎?
J:沒有。
Z:所以說我們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
J:只能說現在的戲更盡興,更干凈。一個個小疙瘩都慢慢被清除……
5.
金老師評價與卜學亮的對戲方式:
絕無僅有的關系,幸運的關系
沒有想到有這么多可以討論的東西,這么多年了還不斷有東西能討論,沒想到現在還能說。
(這是我一直所羨慕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一)
6.
主持人先談到金老師之前看過原著小說一事,然后問他更喜歡小說還是劇本:
J:我喜歡劇本,因為第一時刻導演和我邀約的時候,我是拒絕的。我喜歡它就停留在文字里,它搬到舞臺上干嗎?我不喜歡劇場是教室,我喜歡劇場就是劇場,學習人生是自己的事情,不要放到劇場里……但后來看到劇本的時候,就被打動了,就跑來演了。
7.
Z:我覺得金老師和劇中莫里教授是有一點點相似的,他們都是生活的極簡主義者,都有一套自我非常完善的思維系統,所做的工作某種程度上都是對人的心靈上產生影響的,您自己怎么看待?
金老師在這里描述了他對莫里教授的一些了解,他看過莫里教授的錄像帶,提到他生命最后一段時刻,托個眼鏡都汲汲危危的細節,會有一種“不忍”,最后他說:“我跟這老頭關系很好,我很喜歡他。”
8.
主持人問在觀察莫里教授種種的時候,會不會受到影響,會不會對戲有一些調整:
J:有,但我們一開始就明白我們在做什么事情,就是這個劇是以紀錄片的方式走的,所以我們的表演不能以傳統戲劇中過于戲劇的方式來表現,但我們無論如何又是在演,只是我們要讓他更靠近生活……
(我喜歡那句我們一開始就明白我們在做什么事情,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事情做了一大半都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此處,金老師還描述了大家為這部劇做的一些努力,一些追求,他說“我很喜歡這種追求”。
(我也很喜歡,大家一同做好一件事的追求,很美好。但私以為這樣的機會不多,愿自我更努力,可尋得這樣的一份“選擇”。)
9.
卜(B):導演說過,每個觀眾都是一個米奇 。在演這個過程中知道了更想要什么。想做的事立刻去做。把自己最好的樣子給最親愛的人。(這很重要)
10.
Z:這部劇探討了很多人生的課題,比如婚姻和家庭,我知道金老師結婚有幾年了,剛剛有孩子,所以您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的,好像您之前對于傳統,對于規定,對于一些理所當然的事情是持懷疑態度的(早期不結婚不生孩子),這個是怎么轉變的?您是怎么去沖破自己,打破原來的姿態的?
J:變化不好說,因為要說的話,你得給我8個鐘頭,點點滴滴,慢慢慢慢地……
自己對每一步的轉變都很驚訝,但也順其自然……
年輕時確實比較悲觀主義。
Z:悲觀主義?
J:對!我覺得生命不好,我不想再帶一個生命到這個地球來,我覺得不公平,好人沒好報,討厭……我覺得靈魂才是尊貴的,人跟天使應該是一個等級的……
Z:如果年輕的時候抱持悲觀主義的話,那么在戲劇中的呈現會不會有影響?
J:不會!我這個悲觀主義的源頭,來自于對生命的極端重視,我覺得生命是很寶貴的……那種熱度使我對藝術,對創作是喜愛的。
(是!人們有時不去做一件事,不輕易接觸一件事,不是討厭,反而是重視,極端重視,才會更慎重。在生命這道命題上也是,悲觀主義者在某種程度是因為知道生命易逝,所以更珍惜,不敢懈怠)
11.
看待老去:
J:我自己比很多人都更靠近老的位置,我知道什么是健康在退步,能量在退步,你的視力,你的激情,你的許多許多許多東西,在一步步地往老的位置靠。可這并不代表就只有悲哀的感受而已,我從蠻早之前就挺崇拜一些老人,他們老了還在那兒翻書本、在看書,哇~有一天,我希望我過這樣的生活,好美啊。
我覺得老是一件有魅力的事。我從小和一些老先生老太太聊天就覺得舒服,這就是生活。
假如把我們看成劇中莫里所說的,……
一個生命在綠的時候,需要驕傲嗎?一個葉子紅的,掉到地上他需要悲哀嗎?需要嗎?要掉就掉嘛~他難道會覺得,啊~真慚愧,我掉下來了~~那換句話說,綠葉你有什么可以驕傲的。他就是這樣說的。
……并不是你年輕的小丫頭小伙子就代表人上人,也可能代表一筆糊涂賬,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好,他們就是大自然的狀態,誰都別跟別人比,你就在你自自足足的位置上。
12.
對于衰老這件事的看法,
B:……且暫時有點抗拒,但還好適時地在這個階段接了這出戲,莫里教授提到了他對年紀的看法,他提醒大家一棵樹的葉子最漂亮的時候,是在落葉之前。你如果一直跟年紀這件事過不去,你永遠不會快樂,因為你無論如何都會變老……每個年紀,都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值得珍惜的東西。
卜學亮說現在他比以前會更好得懂得活在當下,更能接受會變老這件事。比如他之前很怕鬼,一個人在外住,洗澡都不敢閉眼睛,也不知道在怕什么,但現在會好,因為越來越接近要變成的這樣東西。(這里的比喻很有意思啊,我也怕鬼,哈哈)
13.
主持人提到劇中有一句臺詞引自奧登的詩句——“相愛,否則死亡”,詢問兩位對愛的理解。
J:愛是一種溫度,一種體驗,你可以感覺得到他的溫度,也可以感覺得到自己的溫度,也可以觸碰到他的溫度。
14.
Q:提問的女生大學是話劇社的,畢業后工作,發現這個世界與自己的理想國出入太大,她現在的工作是圖書采購,但她笑言自己就像個二道書販子。以前還會說自己還有理想,現在覺得夢想得特別遠,而且去追逐理想,又害怕夢想太炙熱灼傷自己,還怕自己葉公好龍。明明知道生命就是向死而生的,但還是害怕。她問金老師這是一個成長的陣痛,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還是心理上的問題?
J:我覺得是一個過程,必經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中,別過度地迷失自己,某一些程度上的迷失,OK~剛從理想的校園跑出來,你的理想主義是不是壞了,必須面對現實,理想與現實沖突,當然當然~可是不要忘了初心,那個東西不要忘了,而且要想辦法活得讓心臟更跳動一點,寫寫日記,看看有意思的東西,交一些有意思有品質的朋友。在生活中不要做太多便宜的事情,便宜逃不掉的,必須面對,無法選擇,但別做過多,想辦法維持自己小小的自愛,祝你好運~
(嗯!不要總是做便宜的事情,這樣自己也會變得很“便宜”。祝我們都好運~)
15.
Q:這個女生有問到金老師,他為何能把《剩者為王》中那段臺詞演繹得那么動人?
金老師說他是在這部電影開機前一個多月,拿到劇本的。第一遍的印象很深,他會努力保住第一遍看到劇本的感動;此外,這段臺詞是有難度的,因為有一些句子很像文字,不像話語,但他就不服氣,就做很多功課。對于沒有辦法上嘴這件事,花了一些心思,做了充分的準備,最后才做到~
16.
金老師說戲劇當然對這個世界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