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題記
每個人能夠區(qū)別他人而存在,正是因為我們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長相的區(qū)別,更重要的是性格,能力的不同。或溫婉或干練,或豪放或羞澀,仿佛花園里各不相同的花朵。
這次培訓的主題是,教學主張,名師教學風格的內(nèi)核。說實話,最初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并不理解這個看上去有點別扭的句子的意思,就覺得看上去很高大上。聽了論壇上這些準名師的報告,漸漸明白了這個主題的深刻內(nèi)涵。
作為中原名師,必須有自己的教育風格,這也是省教育廳努力打造豫派實踐型教育家的初衷。每一個名師都有自己的風格,比如魏書生的“科學與民主”,李鎮(zhèn)西的“愛心與個性”,還有同是語文老師,肖陪東老師提出的溫潤語文,熊芳芳老師提出的生命語文,熊偉老師提出的青春語文等,這些不同角度的語文教學就是他們的風格。
風格是區(qū)別于他人的存在,風格是自己成長的名片。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最初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風格,就像一個懵懂的孩子,只顧著往前跑。是旁邊的人發(fā)現(xiàn)了我們的特點,他們會說,這個老師很幽默,這個老師很有激情,這個老師很機智,這個老師很溫柔……,于是我們在別人眼中看到了自己的樣子。這些特點或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或許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形成的 ,到我們自己發(fā)現(xiàn)這些特點,并意識到自己的特點,再慢慢地去優(yōu)化精煉這些特點,漸漸地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浙江蒼南的林志超老師,就非常注重自己風格的形成,他先根據(jù)自己的特點,設計出自己的風格,然后再一步步地去落實,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___藝術化教育,并出版了專著(藝術化應對學生問題36記),因為他有著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所以這本書上市就成為暢銷書。
江浙出名師,是的,幾年的培訓,我發(fā)現(xiàn)江浙這邊的優(yōu)秀的老師很多,就像上午的周康平老師,他說他不是什么特級教師,他只是個普通的老師,可是從他簡短的講座里就可以看出,他對教育有著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既高屋建瓴與時俱進,又很接地氣。一個一線老師,難能可貴的是對教育的思考。我們往往都是這樣,一線老師光知道教學,從來不去思考,我為什么教,怎樣教更好,更不要說對自己的規(guī)劃設計了。他舉了一個例子,說他曾經(jīng)的一個語文老師講課總是先講課文意思,然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十幾年后他畢業(yè)了,去聽他的課,還是那樣,并且很多老師都是那樣教的。
是自己的特點難改還是不愿意改變呢?我想可能是不愿意改變,或者壓根就沒想著去改變,一個教學模式教了一輩子。那這是不是風格呢?這應該不算,這只能是自己的特別,風格還應該是思想的沉淀,有自己想法,有內(nèi)涵的特點才應該叫風格。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才是風格形成的關鍵。我印象最深的是都娟老師的報告,她的題目是(教室里裝不下學生的夢想),她總是和學生一起瘋狂地把生物課搬到任何一個有生命的地方。聽了她的報告,我才知道原來生物課堂這么有意思,原來生物也可以這樣教,這樣的課題應該是學生喜歡,老師期待的課堂的樣子吧。生物在中學是一門副課,大部分老師也都抱著打醬油的心態(tài)來教,把一些知識點給學生講講就過去了。而都老師卻有著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并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教學,她的風格是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
風格,最初都是在模仿,只是有的人模仿別人的路上迷失了自己,有的人模仿別人卻超越了別人,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愿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