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正文前的話:
如果不是因為學習《當代文學史》這門課程,我想,我不會去閱讀這部小說。選擇這本小說的原因十分簡單,恰好看了這本書,恰好在嘗試著看別的書時看不太懂,無法產生一些深刻的體會,恰好在要開始寫讀書報告時對這部小說還有些許印象和感觸。下面,我就談談我對這本小說的一些淺薄的看法。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首先,用我這樣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青春之歌》講述的是一個出身在地主家庭、屬于小資產階級的、名叫林道靜的女孩在戰亂年代的學生運動中逐漸成長為真正的革命者的故事。而在整個故事中,林道靜與余永澤、盧嘉川、江華的愛情糾纏和自身的革命運動這兩條主線相互交織,譜寫出一首絢爛的青春之歌。
一、戰火中的愛情
熟悉這部小說的朋友都知道,主人公林道靜的三段愛情是故事的重點,因此也不得不提。
1、和余永澤是初戀,但不是真正的愛情
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在我看來,余永澤只是在林道靜最需要安慰、最落魄的時候出現,只能說余永澤出現的時機剛剛好,好到可以在道靜情竇初開時,他恰恰走進了道靜的世界。海灘的相遇,兩人暢談文學,心心相惜,讓我不禁想到了木心的《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我想,那時的他們也是帶著如此浪漫的意境走到了一起。他們也相信自己是彼此的唯一。然而,那時的道靜還不知道自己將來要走的路,一陣的新鮮感過后,她漸漸發現了余永澤身上與自己無法相融的致命的弱點。至于最后他們倆的分開,在這里,我也就不細說了。我只想說,余永澤出現的時機成全了他和道靜的緣分,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時機,注定了他和道靜最后一定會分道揚鑣。在道靜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投親不成,又被當地的校長余敬唐設計利用等一系列打擊之后,“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在這時出現了,人在最脆弱時自然會選擇相信并且依戀那個愛護她的人。那時,道靜對愛情還是盲目的。我認為,一個人的愛情觀也會隨著價值觀以及信仰的改變而改變。當林道靜決定踏上革命的道路時,也注定她和信奉胡適的余永澤不是一路人。所以,兩人最后分開的原因,可以簡單地歸結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2、和盧家川,不是愛情,勝似愛情
林道靜和盧嘉川的關系讓我想到了《女醫明妃傳》中劉詩詩和霍建華的關系,他們兩對的愛情都沒有成形,只能說是很朦朧的愛情,但是他們的關系又很親密,可以為對方犧牲生命,用劉詩詩的話來說:“是比愛情更加深厚的感情。”可以說,盧嘉川是那個給了林道靜革命啟蒙的人,我想,林道靜一生都不會忘記他,這個近乎完美到極致的男人。“你忠實的朋友熱烈的為你祝福”,這是盧嘉川寫給林道靜的信中的最后一句話,我到現在都記得,不為別的,就為了盧嘉川的這份熱血青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世界名言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說實話,在看小說的時候,我一度以為林道靜會和盧嘉川在一起,然而愛情的火花剛剛綻放,盧嘉川的被捕加至死亡就導致了火花的熄滅。
3、和江華,順其自然,革命愛情
如果說盧嘉川是給了道靜革命啟蒙的人,那么江華才是那個真正帶領道靜走上革命實踐道路的人。他和道靜由革命的友誼升華成為愛情,在我看來,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他是道靜的革命戰友,亦是道靜的愛人。他把道靜領上了革命實踐的道路,亦帶給了道靜最好的愛。由于我個人的主觀偏見,我只能說江華是在當時那個情況下最適合林道靜的人,或者說,他給了林道靜所需要的最合適的愛。從他們一步步的發展過程來看,比較貼近現實,也比較合情合理,能夠最終走在一起的人不就是最合適的人嘛。
事實上,盧嘉川的死亡,讓我一度不想讀下面的故事。三段感情中,我最喜歡的是盧嘉川,雖然他完美的不近真實,但仍然令我感動。“你忠實的朋友熱烈的為你祝福”,我想說,盧嘉川,我在這里也熱烈的為你祝福。
有人說:“沒有在一起的人,就是不對的人。”或許,即使盧嘉川還活著,他也終究不是道靜的良人。闔上書頁,看著窗外的夜色,我會微笑,在那個不得善終的年代,曾有人愛過,真好!
二、革命與青春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有人開始走上革命道路(王曉燕),有人半途而廢(白莉萍),有人一夕叛變(戴瑜)……
其中,有關戴瑜叛變的那個場景,我覺得描寫的最為真實生動。“多么奇怪,這哪里像什么監獄、牢房、審訊室……這明明是一間富有人家的書房兼客房……”,“這一切,不僅使他(戴瑜)驚奇,而且使他陷入到一種迷離的境界中……”,“他也曾有過這樣安靜、舒適的房間,有過自己琳瑯滿目的玻璃書柜,有過喜歡喝的茅臺酒——地主兼官僚的父親曾給過他一個舒適的享樂世界。”“僅僅過了半個多小時,戴瑜終于和那兩個人一起坐在小圓桌喝起了他最喜愛的茅臺酒。接著他立刻被釋放出來。”這一大段的描述過程,將戴瑜叛變的心理活動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不同于以往的嚴刑拷打,只需進入到一個豪華的房子,戴瑜的信仰與理想便早已拋諸腦后。我卻覺得這很真實,人其實是一個很奇怪復雜的生物。對于盧嘉川這樣堅定不移的革命者來說,他的信仰可以支撐著他堅持革命,永不言棄;可對于戴瑜這樣的人來說,只要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誘惑便能使他的信仰崩塌。人要改變自己的信仰,首先是自己心底里的欲望,旁人只需小小的推你一把,便已足夠。這與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性格養成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說實話,《青春之歌》在某種角度上看,更像是一部言情偶像小說,因此,小說中人物模式化的痕跡很重,例如之前提到過的盧嘉川,太過完美。最為真實的,反倒是由戴瑜叛變從而顯現出人性貪婪善變的這一幕。
但是,總體上來說,《青春之歌》還是展現出一群年輕有為的青年人的奮發向上的氛圍。在那個年代,青春必與革命相結合,才能發揮其價值。其中,由盧嘉川引導林道靜走上革命道路中,所探討的革命到底是為了奉獻還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英雄主義這個話題,還是值得深思的。你是要真正的革命,為人民謀福祉,還是只是為了享受自以為是英雄的虛榮感。在這本書中,我們找到了答案,革命不是為了得到,而是付出,奉獻青春。那個年代的青春在戰火中飛揚,在革命中升華。與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形成了鮮明對比。其實,近幾年,無論是在電影還是在小說方面都刮起了一陣青春懷舊風,大多數都包含了愛情,車禍,墮胎等元素。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極其自我的無處安放的躁動的青春。然而,在和平年代,青春依然可以與革命相結合,青春意味著希望,應當傳播正能量。我們的青春應該和林道靜,和江華,和盧嘉川一樣,與國家命運相結合。也許話說的有些空洞,但確實是這樣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有了這樣一個宏觀的概念,你才能從小我中走出來,用宏觀去調控微觀,再具體到我們所要做的每一件微小的事情。如此看來,我們這些90后依舊可以擁有革命式的青春。
三、論理想的重要性
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
這是我在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啟發。人的一生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人若沒有理想,就只怕是虛度年華。我很羨慕像林道靜、盧嘉川、江華那樣有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的人。在高中以前,我的目標一直都是高考,雖然在過程中也會迷茫,但最終的目標卻沒有變過。高考結束以后,我有過一段時間的放松,覺得解脫了。可是,完全沒有壓力的日子過得久了,我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進入大學以來,說實話,直到現在,我還是很迷茫,我有過很崇高的理想,卻覺得太不切實際,每當自己空閑的時候,會莫名地感到心慌和擔憂。現在的我,依然沒有什么偉大的理想,我只是學著給自己多找點事兒做,讓自己忙碌一點,至于理想,我覺得那是一個很神圣的東西,也許以后會有自己的理想吧,希望那時的我會和小說中的王曉燕一樣,找到了自己的奮斗目標,雖然會走彎路(王曉燕期間被戴瑜所騙),但還是會回到正軌,為了理想不懈奮斗!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此時此刻的我,在斷電的夜晚,摸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里是滿滿的充實感,還有幸福!這樣寫著寫著,不禁感慨,踏實認真做事的感覺真好!
也祝愿所有有愛之人、有夢之人都能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