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分析閱讀《序言》
引言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比較,就不知道自己弱在哪里(附上老師腦圖)
本書目的:
? ? ?給讀者提供更豐富精確的語言來討論他們乃至自己在判斷和決策上的失誤
? ? ? ? ? -希望這本書能豐富人們的詞匯,這樣大家在談論別人的判斷與決策,公司的新政微或是同事的投資時,這些新詞匯就能派上用場
? ? ?提升發現和理解這些失誤的能力
? ? ? ? ? -發現和分析別人犯的錯誤,從他們的真知灼見中受到啟迪,提升我們在工作上生活中的決策能力
? ? ?正確的判斷能有效地干預錯誤,以降低錯誤的判斷和決策經常造成的損失
例子
? ? ?醫生掌握病理和癥狀,學習醫學用語,想要對他人的判斷和決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有更豐富的詞匯,日是常中的詞匯遠遠不夠
? ? ?對照自己:用例子更容易理解和接連
關于判斷與決策的有趣研究
? ? 本書重點
? ? ? ?-判斷和決策
? ? ? ?-理解判斷和決策 remark:關注的是理解
背景1969
? ?研討會
? ? ?-相交,阿摩司·特沃斯基特點
? ? -研究主題
? ? ? ? 人是直覺型文法家? 是
? ? ? ? 人是直覺型統計者? 否(除條件的否定)
那個周五
? ?繼續討論直覺型統計者,打算做調查
? ?研究對象: 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進行統計直覺
? ? ? 數學心理學協會專家
? ? ?包含曾出過統計學教科書的作者
? 目的:看其他研究人員是否也因為直覺缺陷而在主觀判斷上有成見
? 想要驗證的觀點
? ?-人的直覺是有缺陷的
? ?-無法利用直覺感知從小樣本中觀察到的統計結果的可靠性,主觀判斷是有成見的
? ?-我們容易相信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基礎上得出的研究結果,且過程中觀察樣本的收集也不足
調查結果
? ? 即使統計學者,也算不上出色的直覺統計者
? ? 呈現:
? ? ? ?-成見:一個實驗的原創性結果可以被成功復制的概率很大,即使用一個小樣本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 ? ? -收集觀察數據也很糟糕
繼續合作的第一個五年
方式 ? ?讓工作有樂趣 放松愜意中進行,把批評的態度拋之腦后
給建議的方法
? ? ?阿摩司·特沃斯基 數學心理學家 有據可依 言之鑿鑿 令人信服
? ? ?丹尼爾·卡尼曼 憑直覺,來自認知心理學的直覺
研究方式
? ? -對話形式
? ?-每個問題都是一個小實驗
? ?-目的:
? ? ? ? 確認和分析直覺的回答 大腦中最先出現的,即使知道是錯的也愿意拿出來分析的回答
? ? ? ?直覺對判斷的影響
研究并記錄在不同任務中體現的直覺思考所存在的成見
? ?-任務
? ? ? 對事件的概率賦值
? ? ? 對未來進行預測
? ? ?對假設進行評估
? ? ?對頻率進行預估
研究成果展示
? ?預測角色的相似度
? ?可得性法則
1974年 發表《不確定下的判斷:啟發法和偏見》
? ?背景
? ? ?科學史學家常指出,某一特定領域的學者在任何時候都愿意和他們分享關于本學科的觀點
? ? ?社會學家則把一切問題歸結為人性,兩種觀點
? ? ? ?-觀點1:人大體而言都是理性的,其想法通常也是合理的
? ? ? ?-觀點2: 恐懼,喜愛和憎恨這樣的情感能夠為人們失去理智的大部分情形作出解釋
? ?發現
? ? ? ?-正常人思考時出現的系統性失誤
? ? ? ?-這些失誤是由認知機制的構造造成的,并非由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導致的
? ? ? ?-認知機制的構造是怎樣的呢?
? ?結論
? ? ? ?-人類很理性,很有邏輯性,方法的選擇很重要
? ? ? ?-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受系統性誤差的影響
? ?方法
? ? ? -事例展示的方式
合作的第二個五年
方向:不確定因素時的決策過程
目標:創立一種心理學理論,研究人們在簡單的賭博中如何作決定
研究方法:設計一些選擇題,而后分析我們根據直覺進行的選擇是否與通過邏輯判斷作出的選擇一致
? ? ?作判斷時
? ? ? - 觀察自己做出決策時出現的系統性成見
? ? ? -對一貫違背理性選擇規律的直覺性選擇進行觀察
1979年 發表《前景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
該理論為行為經濟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概念庫
? ?直覺型統計者
? ?直覺型文法家
? ?統計直覺
? ?啟發法和成見(成見,有二十余種,本書中)
? 可得性法則
? --依據記憶作出判斷的方法
? ?--例子:請思考字母k,請頭號字母k是更多出現在單詞的首字母位置上還是第三個字母位置上? 玩拼字游戲的人都知道,想起以某個字母開頭的單詞要比相起它在第三個字母的位置上容易得多。盡管有些字母(比如k l n r v)出現在第三個字母位置上的頻率更高,但被調查對象回答的肯定會夸大所有字母出現在單詞首字母位置上的頻率
?原始腦,情緒腦,功能腦
?認知機制
?不確實因素
?光環效應
?--瀟灑自信的演講者上臺瞬間就被人們先入為主的加以贊賞,可能他并沒有那么優秀
反常識卡
常識:當別人問你正在想什么時,你一般都能回答上來,你覺得自己知道腦子在想什么,通常就是一種意識自然而然導出另一種來
反常識:這不是大腦工作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其典型的工作方式,大多數印象和想法都是從意識經驗來的,而人們感知不到這一過程,印象,直覺,決策這些腦力活動都在無聲地進行著。
人名卡
丹尼爾·卡尼曼
人名:丹尼爾·卡尼曼(希伯來語:????? ??????,英語:Daniel Kahneman,1934年3月5日-),生於英國托管巴勒斯坦特拉維夫,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由于在展望理論的貢獻,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歷:1954年,丹尼爾·卡內曼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主修心理學,副修數學。他于1958年前往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取得博士學位后,1961年回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擔任講師。1966年升任資深講師。在希伯來大學時,卡內曼開始與阿摩司·特沃斯基合作研究。1977年至1978年間,他們同樣都是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先進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的研究員之一。在史丹佛大學時,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當時也在此研究,啟發了卡內曼與特沃斯基進入行為經濟學領域。1978年,卡內曼離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到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書。1979年,與阿摩司·特沃斯基共同發表了展望理論。
主要觀點:首先,他論證了在不確定情形下,人們的判斷會因為依照“傾向于觀測小樣本”形成的小數法則行事,或因為對于容易接觸到的信息的熟悉和對主觀概率準確性的盲目偏信,而導致決策行為系統性地偏離了基本的概率論原理。其次,在與特維斯基的合作中,他系統地陳述了“預期理論”。與公理式的“期望效用理論”相比,描述式的“預期理論”能夠更好地解釋“阿萊斯悖論”(Allais Paradox),并且用基于參考水平的兩步決策假說解釋了人們厭惡損失的心理,解決了過去“期望效用理論”不能解釋人們明顯的風險偏好行為,完善了在不確定情形下的人類決策行為理論。
主要論著:《展望理論》,《Thinking, fast and slow》
阿摩司·特沃斯基
人名:阿摩司·納坦·特沃斯基(英語:Amos Nathan Tversky,希伯來語:???? ???????,1937年3月16日-1996年6月2日),
生平:生于以色列海法,著名認知心理學者、數學心理學者,是認知科學的先驅人物。他與丹尼爾·卡內曼長期合作,發展出展望理論,研究人類的認知偏差,以及如何處理風險。其妻子Barbara Tversky,也是認知科學家Professor Emerita of Psychology at?Stanford University?and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at?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2]Tversky specializes in?cognitive psychology. She is a leading authority in the areas of visual-spatial reasoning and collaborative cognition. Tversky's additional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comprehension of events and narratives, and the mapping and modeling of cognitive processes.
文章中的出場 健談 超強記憶力 記得很多有趣的笑話,用笑話闡明自己的觀點,有他在,不沉悶
理論卡
預測角色的相似度
觀點:人們把相似度當成一種簡單的啟發手段(經驗法則)-案例中被認為是農民
結果:會造成其預測帶有成見(系統性失誤)
案例: 史蒂夫非常靦腆,少言寡語,很樂于助人,卻對他們或者這個現實世界沒有興趣。他謙恭有禮,做事井井有條,中規中矩,關注細節。
認知:史蒂夫的個性和典型的圖書管理員有驚人相似,但這些與職業有密切相關度的因素很少有人關注
因為現實生活中農民:圖書館理員超過20:1, 農民數量要多得多,那些謙恭有禮,做事井井有條的人也可能成為農民
大腦發展史
? 6億年前的本能腦
6億年前,大腦就是一團神經元細胞,他只關心
處理威脅
把握機會
1億年,原始的大腦,即本能腦
處于大腦最里層,這是人類和其他動物共有的大腦結構,它反應極其迅速,可以快速根據外界環境做出反饋,有時比意識還要快很多(因為它已經被訓練了幾億年)
? 5000萬年前的情緒腦
脊椎動物的大腦原來就是三團神經元細胞構成的:后腦(和脊柱相聯結)、中腦、前腦(和前半部感覺器官相聯結),之后隨著進化,脊椎動物的身體有了更復雜的結構和行為模式,大腦也在逐步發展,開始脫離脊柱,并且前腦的擴張最明顯,出現了以下的新部分:
下丘腦,專門負責基本沖動及動機
是大腦皮層下調節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它把內臟活動與其他生理活動聯系起來,調節著體溫、攝食、水平衡、血糖和內分泌腺活動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海馬體,專門負責記憶
位于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于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
一般記憶中,將經歷的事件形成新的記憶(情景記憶或自傳性記憶)
空間記憶以及方向定位中,海馬體對于“尋找方向”(navigation)更根本的過程非常重要。動物實驗顯示,即使要完成簡單的空間記憶活動,健全的海馬體是必要的(譬如把目的地藏住,要動物找路回去)
杏仁體,專門負責情緒學習及反映
人在進化中保留下來的和動物比較相近的結構,不屬后來進化而成的人類比較發達的新皮層。國際腦科學界普遍認為,大腦杏仁體是恐懼記憶建立的神經中樞。
傳導通路,外部刺激到來時,分兩條通路到達杏仁體
一條是直接的快速通道,從刺激源,經過丘腦,直接輸入到杏仁體的側核;
另一條是從丘腦經過皮層,再輸入杏仁體側核。
傳導的優點
存在著不經過皮層,而直接輸入到杏仁體的通道,可以讓杏仁體快速檢測到外部環境中存在的威脅,以便作出快速反應。這是動物和人保護生命所需要的。
可以使杏仁體處于預置狀態,以對隨之而來的,經皮層處理的信息進行評估和整合。例如說,聽到一個很響的吵聲,它足夠在細胞水平上引起對杏仁體的警告,但是應采取怎么樣的動作來對應,還需要聽覺皮層來的信息,包括對外來吵聲的位置、強度、性質的分析,才能決定如何行動。
刺激信息先通到杏仁體,通過杏仁體到皮層的直接投射,可以影響認知系統。如將人的注意轉到集中于外部威脅上。
情緒腦有若干特點
和本能腦結合,將過往經歷過的和當下體會到的結合在一起,不考慮將來和長遠的結果。只不過它最關心的不是身體的安全,而是群體、家族、部落的生存安全。
回憶方式是自內向外的,如果要投入到情緒腦的回憶,所有的事情都好像是在重演,就好像是真的一樣,并伴隨強烈的情緒。
情緒腦喜歡讓所有事物維持原樣,它會創造一個維持長久習慣的強烈意愿,當我們對變化產生抵觸的時候,通常都是情緒腦在控制思想。
情緒腦很少有灰色地帶,它喜歡說是或者否、對或者錯,沒有灰色地帶,沒有任何折中的余地。
情緒腦和本能腦的關系
5000多萬年的彼此協同,本能腦和情緒腦兩者會互相映射,它們任意一方感受到威脅,就會迅速把信息傳遞給對方,它們會接管對身體的控制權。
對于本能腦來說,威脅來自于身體,對于情緒腦來說,可能是未知的恐懼、失落感、對群體的威脅,或者是生活里的一個變化。
比如明明知道要改變但是卻就是做不到,這就是因為情緒腦在抵制改變,它只關注此時此刻、關注當下和當下的欲望
? 200萬年前大腦皮層(功能腦)
大腦皮層又被稱為功能腦,當下流行的左右腦的區分,就是說這個部分的。它掌控至大腦絕大部分的智力,擁有16萬億的神經元,憑借它的處理速度和能力,我們可以比原始的本能腦、情緒腦做出更多可能的功能。
特點
可以進行兩種回憶:投入式回憶和分離式回憶。投入式的回憶類似于情緒腦的回憶方式,當大腦皮層進行回憶時,本能和情緒腦都會身臨其境。但是,大腦皮層可以進行分離式回憶,即像是在看他人的電影一般,這樣可以很大程度地剝離本能和情緒腦對自己的控制。
大腦皮層的額葉部分,可以讓自己在任何事情開始前在腦海中進行排練。這就是所謂的兩次創造的第一次,任何事物的創造必須經過兩次,第一次是以終為始地在腦海中創造出來,第二次是要事優先地在現實中創造出來。
大腦皮層的機能
大腦皮層和其它兩個腦的關系
大腦皮層只是個孩子。它誕生了200萬年,但是,大腦皮層與本能、情緒腦只有部分的結合,在協同上它遠遠不如后兩者來的熟悉,因此,稍不注意身體的控制權就會被原始的老家伙抓走。
額頁
額葉是大腦發育中最高級的部分,它包括初級運動區、前運動區和前額葉。額葉位于大腦的前部,有四個主要的腦回,即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及額下回。額葉病損時主要引起隨意運動、言語、顱神經、植物神經功能及精神活動等方面的障礙
特點
位于大腦的前部 腦發育最晚的部分 約占人類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
曾被認為是無功能“沉默的腦區” 但額葉幾乎涉及所有的心理功能,且功能廣泛復雜:記憶、語言、智力、人格等等。
一、記憶功能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提取。從信息加工的觀點看,記憶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
大量研究表明,大腦額葉與記憶功能關系也非常密切。額葉眶面和內側面后部的兩側受到損傷時,病人不僅喪失了有組織的邏輯思維能力、計劃能力,而且不能形成牢固的動機和有目的的回憶。研究表明,前額葉皮質的完整性對空間工作記憶的操作極為重要。前額葉皮質的不同部位主管不同性質的工作記憶,如空間工作記憶選擇性地激活雙側額葉上部區域,而相貌工作記憶選擇性地激活雙側額葉下部區域。額葉不同部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記憶功能差異。額葉皮質的外側面和背側中部的一些部位是對組織復雜行為與高度特異化的學習、記憶有關的部分。
二、語言功能
20萬年前,人類出現了語言能力,5萬年前復雜的語言能力才慢慢出現。語言系統和大腦皮層發展有關,比如情緒腦處理音調中的威脅、大腦皮層處理語意,這就是為什么當人們聽到語氣語調不好的時候,會立刻出現各種情緒反撲的原因。
語言是個體應用語言與其他社舍成員,通過話語、書信等進行交往的過程。
額葉在語言功能中占重要地位。語言功能具有非常明顯的腦不對稱性,95%以上人群由左大腦半球支配。圍繞大腦外側裂周圍的皮質區與語言功能密切相關,稱為“語言帶”。
語言的出現讓控制化出現。相對于控制化來說,另外一個詞就是自動化。
自動化。通過物競天擇所形成的自動化系統會讓人做出快速、可靠的行動反映,大腦中會讓我們感到歡愉和痛苦的部分,以及和生存有關的部分都包含在自動化系統中
控制化。剛剛進化出來的控制化系統可以讓人思索長遠目標,不會看到誘人的事物就立刻上鉤,會判斷當下和長遠之間的利益,它是有意識、控制后的思考。
三、智力
人類的智力(intelligence)與額葉有關,因為它晚于其它皮質出現,而且在最為智慧的動物中它所占的比例也最大。額葉和智力的關系表現在,額葉在人的最高級整合功能中的作用。智力是一種高度復雜的功能,它包括語言表達,學習記憶、抽象、形成行為計劃的能力及執行計劃以達到目標的能力等。大腦額葉的整合功能涉及了分類概括、抽象思維、問題解決等多方面的高級心理活動。
四、人格
人格是以精神面貌為核心的,身心統一的、與他人相區別的一個人的總體特征。
額葉與人格關系的認識來源于20世紀40、50年代曾風行一時的額葉白質切除術。這種方法對焦慮、恐怖最有效,強迫癥有輕度好轉,而幻覺和妄想無變化。但隨訪研究發現,不少病人出現人格改變,包括精神和運動的主動性缺乏,如遲鈍、淡漠、孤獨、退縮、失去主動性、無法改變的懶散及社會生活能力退化,如不顧個人的清潔衛生甚至隨地大小便,不顧他人利益且不能接受教育等(道德感喪失)。
晚于其它皮質出現 而且在最為智慧的動物中它所占的比例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