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文】
? ? ? ?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 ? ? ? 【注解】
? ? ? ? 1、“子曰”一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處理,判斷。訟,訴訟,爭訟。
? ? ? ? 2、無情:情況不真實。辭:此處指虛誕之辨。
? ? ? ? 3、畏:作動詞,讓......敬服,意謂在上者之明德既明,自然能使人民的心志為之畏服。
? ? ? 【譯文】
? ? ? ?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最要緊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fā)生。”圣人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陳說虛誕的言辭來控告別人,自然沒有爭訟。讓人民敬服圣德,沒有爭訟。這才叫知道根本。
? ? ? 【學(xué)而思】
? ? ? ? 治理是末,教化是本,儒家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教化民眾,人人都能做到君子的溫良恭儉讓,就不會有訴訟案件的發(fā)生。《禮記·大學(xué)》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和別人差不多;一定要說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想使訴訟從根本上不再發(fā)生。讓想要隱瞞實情的人不能編織謊言,使民眾從內(nèi)心有敬畏之感,這才是事物的根本。”)
? ? ? ? “無訟”是理想中的社會,即使是當今社會,也做不到“無訟”。李澤厚《論語今讀》中說:“但至今中國人一般不喜好打官司、上法庭、公堂對簿,寧愿協(xié)調(diào),商量而和解、私了……孔子這種‘必也使無訟乎’似乎貫穿了數(shù)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
? ? ? ? 大畏民志,這里的“大”還代表著“大道”,即“無訟”之心,是一種與道合一狀態(tài)下的“大心”、“道心”。民志,民則代表后天分別心,代表妄心妄念以及有情的狀態(tài)。志,代表妄念的意向、動向、動機、意志等。在觀心修行中,大畏民志,即是說當我們的內(nèi)心達到了“無訟”的狀態(tài)之后,就要始終專注地保持在無訟的狀態(tài)之中,而不要讓后天的各種意識心各種妄想妄念去破壞無訟的狀態(tài)。始終保持對于“無訟”之心的敬畏,就能夠更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言行,這一修行階段也是對習(xí)氣更深進行轉(zhuǎn)化,轉(zhuǎn)煩惱為智慧,轉(zhuǎn)習(xí)氣為道用。
? ? ? ? “此謂知本”,這即是智慧修行的根本——大學(xué)之道、大人之道、圣賢之道的根本,是明明德的根本,是親民的根本,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對于觀心修行來說,這也是觀心修行的根本。
(來源:《論語?中庸?大學(xué)》國學(xué)今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