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位于靜安雕塑公園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面向公眾開放,單日參觀客流量屢屢高達4000+人次;今年元旦假期,我帶著四歲的孩子前去參觀,也為自然博物館藏品之豐富、規模之宏大嘆為觀止。生活于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對自然界之繽紛萬象心向往之,期待能領略大自然的豐富多彩之一二。
囿于時間關系,自博館的參觀一天內匆匆結束。而展柜中的各式標本和圖片,雖然很豐富齊全,但從時間和空間上都與我們有一定的距離感。時值初夏,正是草長鶯飛萬物競綠的時節,與孩子在外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直接去認識那些小昆蟲小動物,豈不更是樂事一樁?但汗顏的是,我的生物、植物學知識僅僅限于兒時不多的認知和中學生物課上的學習,每次面對孩子提問,我回答時都顯得捉襟見肘。
所幸,我讀到了這本書--《我的收藏:尋找大自然的寶藏》。
與孩子一起初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四歲的孩子只識得寥寥數字,吸引他的是多彩細致的繪畫;而我,卻一下子被封面吸引住了:封面上,一只小小的天牛趴在一架20格木架之上,木架中,有我能叫的出名字的“栗子”、“銀杏”,更多的是我叫不出名字的“香榧”、“雀瓜”、“新木姜子”等等果實;最最吸引眼球的是,格子柜中的核桃,不是我們平時吃的、見的核桃,而是“老鼠咬過的核桃”!作者是得觀察的多么細致,才能連這種小特點都能呈現于筆下?
翻開書,扉頁上,是用寫實的方式畫出的各種“昆蟲的臉”。
我不懂美術,也講不出不同繪本畫風的流派。就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作者用寥寥數筆,就向我們勾勒出了草叢中經常活躍的那些小昆蟲們的“臉”。在我眼中,它們只有一個名稱“蟲子”;可是在這扉頁上,作者向讀者呈現出的是29種蟲子的臉。于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要忙不迭地讀這本書了---
這是一本將作者的私人“自然博物館”繪于紙上的書,是作者盛口滿探索自然、領略寶藏的圖志記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動植物的科普繪本。
書的內頁上,作者盛口滿向我們展示了自己探索自然、尋找寶藏的工具--長桿塑料網、筆記本、美工刀、筆、剪刀、三角板、一套大小不一的容器和一個大的登山包。看到這里我不禁會心一笑:下次帶孩子去野外踏青,就照著這個清單配齊“裝備”了!
接下來,作者帶領我們從春暖花開的田野,到夏風吹過的麥田,再到碩果累累的金秋,直到天寒地凍的嚴冬,用自己的雙眼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好、領略自然寶庫的豐饒。
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開始,作者都用全景式的滿幅畫法,將這個季節的總體風貌呈現筆下:春光明媚的田野、草木茂盛的夏季叢林、碩果累累的金秋、冬日里略顯蕭索的水田;筆觸細膩、纖毫畢現,很多小小的細節都被作者一一呈現紙上。
春天的水田中,滿眼的深深淺淺的綠,令人心曠神怡;可都是綠色植物,我們認識多少?細心的作者,將水田中常見的“紫云英”、“看麥娘”、“水芹”等植物畫給我們看,甚至還呈現出了紫云英生長的不同階段。除了綠色植物,水田中還有“蟾蜍”、“鯢魚”這樣的居民,在作者的“迷你水族箱”中,它們乖乖地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容器中。
跟著作者“尋蟲記”的腳步,我們會發現很多小蟲子,恍然大悟于它們的名字和生活習性,連它們怎么產卵,作者都給我們畫出了過程;認識完“白蝴蝶”、“黃蝴蝶”,我們驚喜地發現,象鼻蟲原來有這么多種類,樹林中總會發現的“卷起的樹葉”原來就是它們的杰作!了解昆蟲在干什么后,且看作者為我們一一介紹春天里姹紫千紅的植物:橡實、蒲公英和各種美麗的花朵。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作者特地以“廚房里的春天”為題,向我們展示了原來馬鈴薯、大蒜、白菜、胡蘿卜、洋蔥這些蔬菜都是會開花的,而且還那么漂亮!
“夏蟲不可語冰”;且來看看進入《莊子集釋》的“夏蟲”,在作者筆下是怎樣一番模樣吧!它們棲息在植物的樹葉上,給蔬菜和橡實上留下印跡;“花與昆蟲”,就是自然界中的“絕配”;那些以動物糞便為生的小昆蟲的數量之多、外形之美令人嘆為觀止;除此之外,作者還用“學校里的蟬蛻地圖”、“昆蟲地圖”、“被燈光引來的昆蟲”向讀者展示不同的昆蟲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性,非常生動細致。
轉眼間,就是碩果累累金秋時。首先,作者用畫筆記錄下了果實成熟的不同形態,接著,告訴我們到底是哪些小動物們在暗處虎視眈眈著這些豐滿美味的果實---有老鼠、鼯鼠、兔子、黃鼠狼;除了食物,作者還向我們展示了不同動物糞便的形態,通過糞便,我們就能找到是哪些小動物偷吃了大自然豐饒的果實。
到了草木枯黃的冬天,很多小蟲都銷聲匿跡了。但是,作者告訴我們:“擦亮眼睛去探尋,就會發現冬天也會送給我們很多寶貝呢!”:寬葉香蒲的種子乘著風四處旅行,小巢鼠在休耕田里茂密的芒草或糠穗間筑巢;蜘蛛到了冬天去哪了?且看“蜘蛛的家”為你一一道來;還有很多“狡猾”的昆蟲,偷偷地進入人類的寓所過冬,抬頭看看走廊的天花板,就會發現很多蛛絲馬跡。終于等到下雪啦!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可是,小動物們留在雪地上的腳印、散落在雪地上的各種羽毛、形態各異的枯枝、冬天的橡實……都是作者要帶我們去追尋的無盡寶藏。
讀完這本書,我已經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一探究竟了。如果說專業的自然博物館是百科全書、是辭典、是精雕細作的展示;那么這本書就是作者精心布展的私家小型收藏館,展出的是作者探索大自然的日常手札和精心繪制的圖志,凝結著作者的汗水與心血。但相同的是,作者的圖志,同樣是我們普通人探索自然、認識自然不可或缺的工具。雖然被定位為童書,但我作為成年人也同樣感興趣;而且,我還要在今后探索自然的旅程中,不斷地再次翻開這本書,對照、學習。
對作者而言,是對大自然熱忱的興趣促使他不斷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用自己生動的畫筆記錄了自己看到的一點一滴;而生物教師的經歷,則給予他為人師表的責任感,讓他能夠從孩子的眼光出發、用孩子熟悉的語言來講述和描繪大自然的寶藏,而不是刻板的敘述與說教。
后記中,作者寫到:
“從孩提時代開始,我就非常喜歡撿一些有趣的東西并把它們收藏起來……‘在這個世界上,你沒見過的東西還多著呢!’想到這里,心中那股探索未知的熱情又被點燃了。好吧,就讓我繼續去探索家附近的那些樹林,去發現更多大自然的寶藏吧!”
作為讀者,我們期待作者有更加美妙的收藏來呈現給我們。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大自然中也是如此。大自然中的美,更需要我們用尋找美的眼睛來探尋、來發現。那么,就讓我們背上背包,按圖索驥,在《我的收藏:尋找大自然的寶藏》的指點下,去尋找自己的“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