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時練習不能只管選對答案,對和錯的道理是什么,要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課程中的核心知識和能力?!暗梅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p>
2、葉圣陶先生說:“訓練訓練分開來說訓是老師的事兒,訓著重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練則是學生的主動活動,訓和練的關系體現著教和學的關系?!?/p>
3、錢學森在《關于形象思維研究的通信》中說:“你們這些中文教師,如果用語句結構語法分析這套教學法,我看教不出有藝術思維的好學生”,愛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他宣稱我相信直覺和靈感,并且直言不諱的指出了邏輯思維在認識世界方面的局限性,企圖以理論物理學家所要求的機密性和邏輯完備性來重現一切比較復雜的事件,這不是人類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純粹性,明晰性和確定性要以完整性為代價?!?/p>
4、美國學者維努扎特布魯克斯在《文學批評簡史中》說:“隨著邏輯思維的發展,語言逐漸失去了他的情感職責,它凝聚作用日趨沒落,日益走向科學化。這個剝奪過過程,使語言只剩下一具無血無肉的骨架子?!闭Z文教學如果輕視形象思維,被唯科學主義誤導,教著“無恥無肉”的“標準化”語言,這是多么可悲!
5、中小學生應該先寫“放膽文”,再逐步進入到寫“小心文”,克服了對寫作的恐懼感和神秘感,寫作的天地在學生面前會顯得特別寬廣。
6、我們的寫作教學主要不應羅列“陳述性知識”,而應該從“程序性知識”方面多加考慮,那才是活的知識,對培養寫作實踐能力真正有用的知識。
7、語文課程有著獨特的功能,甚至可以說是自己的優勢:它絕對不僅僅是單純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而且是幫助學生構建精神世界,這兩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語文是用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人際交流,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意義。
8、不求甚解絕對不是放低要求,而是追求在更高的層次上對書本的理解,即放棄某些局部的、小處的、無關緊要的“甚解”,求得對書本整體精神的真正領悟。陶淵明不是接著還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嗎?我認為,用今天的觀點來認識,“會意”就是整體感知。
9、孩子為什么喜歡朗誦朗朗上口的有韻之文?這與他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關,對節奏的敏感是人類生理和心理本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古詩還特別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當然僅僅一首詩未必有這樣大的功用,人的自我心理調適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首詩在頭腦中被重新喚起肯定是一種重要觸媒。由此可以一窺積累和誦讀的成效。
10、學科本身的觀念是非常強的,目中無人,目中沒有學生,沒有學生的個性,不了解學生的個性,不關注學生的發展。聽的訓練,說的信念,讀的訓練,寫的訓練都是單線條的線性的發展,這些情況造成了我們語文課程越來越不像語文了。
11、綜合素養與知識技能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包容關系。語文是跟學生的個人成長、精神發展貼得最近的一門學科,它跟人的內心貼的最近。無論是識字寫字、閱讀欣賞,還是寫作、口語交際,其實跟學生的精神發展完全是一種共生的關系。
12、我們現在整個社會流行的,我把它歸納為三句話,叫做公利化的學習,碎片化的閱讀,即時性的寫作,這出自我對手機等媒體大量使用,在這一現狀下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關注學生的心靈發展,讓學生讀整本的書,寫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就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