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關于是房價的文章,還有一些因為房價過高,最終逃離北上廣,甚至還有編輯成段子的,就是窮不過三代,因為第三代已經無法結婚了,最后也就沒有后代了,這個一開始看覺得挺搞笑和滑稽的,但是后來自己去真的看了看一些相對集中的城市當中,房價的確有點高不可攀。
于是就有不少人開始寫文章來安慰一波買不起房子的人來說投資自己,可是同樣是投資,為什么說投資自己是最好的,其實這句話并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投資必然具有一定的風險,而這個風險所帶來的收益要看你能不能承受得起。
我們看一個故事:一名九零后的的大學生,家里因為想把最好的教育給予子女,最后送了這個出國留學,最后從高中一直讀到大學,于是花了家里的兩百萬,這兩百萬在家庭占比當中是大部分,可最后這名海歸精英回國之后當上了高級白領,年薪三十萬。可是當時那兩百萬的投資如果注入到了房地產當中,現在已經價值五百萬了。按照經濟收入對比,這需要努力十年可能把這筆錢給賺回來。如果房價繼續上漲,不排除有可能這輩子都無法把這房子給追回來。當然會有人說教育不能用經濟收入來衡量,這樣子就會失去原本教育的目的。可現實情況就是,教育本來就是用于培養專業人才。特別在現今首選理工科,因為畢業容易。看看出國留學的人群集中都是在理工和商科居多就明白了。
我并不是說有意無意的說說明不要投資自己,而是投資自己這個實在是太空泛了,在資本的對立面情況下,如果投入比過于龐大,單純的投資自己不見得說會有得到多巨大的回報。
假設你要實現盈利年收入十萬,你有可能真的投資自己然后努力工作就可以實現。如果你要實現二十萬到五十萬這個幅度,也還是可以繼續投資自己,但是這個比例不可能過大了,但你要實現一年超過一百萬的話,我看到過的人真不多。但是按照個體戶和小企業來計算的話,這個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為畢竟那個時候還單純的投資自己來實現收益,已經有點不大現實了。
我們看到的大企業并不是說企業主是有掌握了多少知識,或者他投資自己有多么多,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是24小時,但這個時間已經達到了瓶頸的時候,就需要投資到一個系統形態當中才有機會實現資本的快速增長。
講述了那么多,其實是想讓大家明白的就是,投資自己并不是說最好的選擇,而是你如果站在原本的低點,個人的時間單位成本并不高,這個時候用小量的資金投入到課程學習當中,然后讓自己的時間單位成本增長。如果單位時間成本跟投入的資金量產生了巨大的比例,這個時候就要掂量一下真的是否值得去做了。
畢竟培訓課程那么多,哪知道花了錢投資自己是不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