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最近有很多小伙伴都沉迷于司馬懿無法自拔,而歷史上文人墨客對于司馬家也是褒貶不一,令人惋惜的是貶居多。從司馬懿被征召到位極人臣,他的一生真可謂是歷經波折,徘徊在生死邊緣之間,這其中的兇險除了他本人,沒有人能感同身受。至于高平陵之變之后,司馬懿背信棄義殺曹爽,為世人所詬病。但是反觀司馬懿的一生,從入仕之日起,輔佐曹丕,抗蜀北伐、平定遼東、退敵征吳。說是十八從軍征,八十乃得還也不為過。曹操想殺他、曹丕想殺他、曹叡想殺他、曹爽想殺他,最后在曹爽把自己結發之妻氣死之后,發起了高平陵之變。
? ? 曹氏四代都忌憚于司馬懿,卻都不得不用司馬懿。司馬懿入仕的起因便是想保全自己的父親。在三國那樣的亂世一個人需要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氣,才能保護自己的家人不受傷害。而司馬仲達做到了。
世人都說司馬懿背信棄義,不顧洛水之誓,托孤之重任,架空曹氏。那如果我們順著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前的思路把三國的劇情演下去。司馬懿真的病入膏肓,不久后便辭世。司馬懿一家人被殺的殺流放的流放,但被流放的真的只有司馬家嗎?流放的更是魏國千千萬萬的百姓。曹爽的無能和安于享樂,從高平陵之后的反應便可見一般:手握天子與百官更有百萬大軍在手卻畏懼于只有兩千死士的司馬懿。如果他繼續當權,除了宗親攬政甚至謀權篡位之外,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黑暗和百姓的民不聊生。更何況司馬懿發動兵變時已經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一個人熬死了曹家三代人也是夠本了,如若不殺曹爽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后代就有滅族之禍。在魏國百姓和自己的后代與后世罵名之間的選擇,自他起事之時起,便已想透了。就像他跟司馬師說的那樣,早已將虛名扔在云外。
? ? 我一直都認為能留在歷史上,尤其是在中國5000年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人,都是有大智慧大勇氣的人。亂世之中,英雄輩出,無論魏蜀吳在前期都有一大批讓人覺得心往神馳的名字。而在曹魏陣營里名士更是數不勝數,能得到荀彧崔琰這樣的名士的欣賞,如果是一個奸詐小人的話,我相信是不會被心系天下的名士所欣賞的。司馬家這樣的名門在董卓之亂之后都吃不上飯,更罔論連年被戰火摧殘的百姓了。我一直認為大凡中國傳統教育出來的士子身上都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無論是與崔琰在獄中關于野菜的交談,還是曹操吃完飯以后涮碗的細節,我們便能窺見在亂世之中的百姓的水深火熱。
覺得放我們任何一個人是司馬懿得恨死曹氏家族了:曹操時代,我當官要被殺,嫌我太聰明有野心;我不當官你要殺我爹和我,嫌我不為你所用;曹丕時代:我輔佐你登高位要被殺,我手里的權力太大你要用我檔宗親;我不輔佐你要被殺,因為沒有新政背棄誓言;曹叡時代:我把你從刀口下救出來讓你當皇帝,你把你的養母我的小姨子殺了,我幫你平定了吳蜀遼東你還要殺我,嫌我功高蓋主;曹芳時代,皇帝小不會殺人,可是你還有你叔啊,你叔廢我新政,荒淫無度的同時也要殺我;要不是老子我聰明絕頂,早就被你們曹家殺光了。即使如此,我也沒有殺過你家的直系親屬。也沒有謀權篡位取而代之,每次都是你們活的短沒辦法殺我,然后托孤于我,然后再次被你們的后代放在刀口。
? ? 作為諸葛亮的死忠粉,對于司馬懿這種對手,諸葛亮對于司馬懿的尊敬不僅僅是尊敬的他的智慧還有他的人品。他們都志在效力于自己的政權,早日統一還天下以太平。他們兩人聯手出演的空城計,更是成為了千古絕唱。小時候總覺得司馬懿真笨諸葛亮真厲害,一人一琴就攔住了百萬大軍,長大再看才懂了兩人間的博弈。就像當年曹操走華容道,根本不怕蜀吳會殺他,而諸葛亮也特意讓關羽去守著華容道一樣。聰明人能看到聰明人,這其中的趣味怕是常人難以理解。
?馬克思說:“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看這個人對于社會的貢獻的大小來判斷的”。從這個角度衡量司馬懿,那些說他背信棄義云云的說法我覺得恰恰證明了他的偉大。為了避免少主被蒙蔽,王室紛爭亂了大魏一統天下的大好局面。仲達寧愿背上這千古罵名,也要殺掉曹爽架空曹魏。用莫大的勇氣去冷對千夫指,這換來的是天下太平。戰亂后的神州大地,蒼生最大的心愿便是和平,至于皇室是誰,跟尋常百姓真的關系不大。至于司馬昭的所作所為,我覺得不能拉低他父親的英明一世,畢竟不聽話的坑爹兒子自古以來就沒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