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給婆婆掃墓。
去年因為疫情無法掃墓,即使今年各個平臺和廣播都做了網上祭掃的倡議,還是有很多人帶著對先人的思念前去祭拜。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開放焚燒紙錢,設置了一個統一的點讓人放置紙錢,不知道是不是事后會統一焚燒,看著有很多人在袋子上寫上先人的名字和墓地的編號,更有甚者就在整疊的紙錢上寫上名字和編號。這可能也是之前表姐說的,怕那些紙錢被拿去流入市場,但我覺得應該不會的,中國人在這方面還是有忌諱的,除非不怕有報應,這種事應該沒人敢做。
因為之前買紙錢的時候問了老板,老板說可以祭拜完以后帶回家焚燒,我們決定就這樣做,省得心里隔應。
返回的時候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阿婆跪在墓碑前面嚎啕大哭,嘴里喃喃的念著什么,旁邊的人應該是她的女兒,一邊扶著她,一邊勸慰著,但阿婆絲毫未受影響,只顧俯身哭著將內心的痛苦當場宣泄,令人動容。
出了墓園,走到了骨灰盒放置室外祭拜的平臺,那里人頭攢動,沒有購買墓地的人將骨灰盒寄放在此處,每年要祭掃的時候憑著證件領取骨灰盒,再花錢租一張桌子,找一個屬意的角落,恭恭敬敬地放置好骨灰盒,將綁在上面的舊塑料花圈拿下換上新的,再依次擺上蠟燭、紙錢和祭掃用品,斟上三杯白酒,點香開始祭拜,最后將紙錢焚燒,祭拜的儀式就結束了。
估計各地祭拜的習俗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習俗中紅龜粿、炸棗和發糕是使用率較高的三種(各家會略有不同),都是寓意吉祥的傳統食物。紅龜粿因為外表紅艷,狀如龜殼而得名,龜壽萬年,寓意長壽吉祥;炸棗在閩南語發音中與祭祖同音,發糕就好理解了,各種軟糯香甜的糕粿都包含著對先人的敬意和對家人的祝福
還聽過這么一個讓人溫暖的說法,說是吃下這些祭拜過神明與祖先的食物,心中所求就能得到感知和應允,能夠獲得一整年的吉祥如意,平和安康。我想這也是歷代人們執著于淘洗、捶打、揉和、壓模、蒸煮等復雜工藝的原因之一,手藝傳承的同時,也是一代一代人情義的傳承,有著濃厚化不開的珍惜和感念。
“博杯”也是必有的儀式,通常是用兩塊紅木,形狀如剝開開的腰果,一面凸起一面平整,等到香燃至一半的時候,就可以用紅木進行問卜。問卜的人在供桌前站好,雙手將一對紅木持于手中,在心中默念要問卜的事項,問完了以后將紅木拋向地面,據說神明或祖先會告知問卜的結果。如果紅木一正一反則為“圣杯”,說明所問之事已被允許;如果兩個都是平面朝上則為“笑杯”,說明所問這事問得不對或者沒有意義;兩個都是凸面向上的,則為“氣杯”(也有一說為“陰杯”),代表所問之事被否定。有的時候因為祭拜要準備的東西太多,忘記帶那對紅木,也可以用兩個硬幣來代替,同樣由正反面的解讀來得知問卜的結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今日雖無雨,但是天氣陰沉昏霾,也是大多前去祭掃的人的心理寫照,當然,必定也會有走過場走形式交作業的,那又是另外一種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