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極客少年
1.
勃朗寧夫人原名伊麗莎白·巴萊克( Elizabeth Barrett),出生于英國一個極富裕的家庭。他們過著“音樂之聲”式的莊園生活——足足12個兄弟姐妹組成的大家庭。
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小伊麗莎白是最喜歡讀書的一個。十歲之前,她就已經閱讀了若干莎士比亞的劇本,以及《失樂園》和英國、希臘、羅馬歷史的若干篇章。她的童年讀物是亞歷山大·蒲柏譯出的《荷馬史詩》——這部譯本使蒲柏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個靠詩歌擺脫貧窮的作家。幾乎在每個方面,她都是自學的。在她十歲的時候,她閱讀了主要的希臘和拉丁作家的作品和但丁的《地獄》——所有的這些作品她都是閱讀原文的。
小伊麗莎白也學著蒲柏那樣寫詩,她會用蒲柏成名的英雄雙韻體,歌詠古希臘的神話英雄和金戈鐵馬。到了她13歲的時候,伊麗莎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詩集,那是四卷本的史詩,以蒲柏的風格歌詠古希臘的馬拉松戰役。詩集有美麗的裝幀,細膩的羊毛封面,就像所有偉大詩人的詩集一樣。這是她父親印給她的,父親喜歡她一本正經寫詩的樣子,雖然他根本不知道詩歌是好是壞。
每個人都喜歡這個文靜的小詩人,看她騎著小馬在莊園內外飛奔,像個小天使一樣。如果不是她在15歲那年騎著小馬摔損了脊椎。
2.
小伊麗莎白從此只能癱瘓在床上。
20歲的時候,她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著作和純粹哲學的著迷被一種宗教癡迷所彌補了,這種宗教癡迷,她后來描寫為一種“不是一種溫文有禮的基督的深深勸導,而是宗教狂的愚蠢幻想?!彼退募胰藚⒓恿嗽陔x家最近的不信奉英國國教的小禮拜堂的祈禱儀式。
當母親去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她的身體甚至連號啕大哭都不允許。一復一日,她鎖錮自己在臥室里,要么讀書寫詩,要么抬頭看窗外一成不變的河流。
她搬到德文郡海濱的托基。由最喜歡的弟弟愛德華陪同著。他們有很多話可聊,可以一起學習希臘語,一起讀《荷馬史詩》,日子有說有笑,直到又一次意外發生。
愛德華失足落水,就溺死在伊麗莎白窗外的那條河流。她幾乎要瘋了,仿佛一抬頭就看見那窗外的河流裹著最心愛的弟弟愈漂愈遠。而這房間的每一彌空氣都飄蕩著說笑聲和古希臘詩歌的余音。
家人不敢再把她留在鄉下的莊園,接她住在了倫敦。倫敦的濃霧中,她就像被畫家擺布在臺布上的蘋果,在畫家離開后,慢慢的在時間的刻刀下生塵,氧化,腐爛。
很久以后,她又拿起筆,寫詩、譯詩,給文學雜志投稿。她動作遲緩,眼神渙散,如冬眠的小獸,不存期待的期待凜冬的過去。
不知不覺,伊麗莎白已經在英國詩壇小有名氣了。
3.
1844年的英國詩壇,桂冠詩人華茲華斯已然垂暮,丁尼生儼然是最耀眼的星宿。唯一能與之相比的,就是這個宛若冬眠幼獸,朦朧般的女詩人。她的詩,已經使她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她知道自己很有名了,可是,這又能怎樣呢,難道可以幫助自己站起來?可以幫助自己拔開倫敦的煙霧,讓氧化腐爛的蘋果煥發生機?別人口中靈魂的美神,只有她才知道,她還是15歲那個從馬背上摔落的少女,等待一雙溫柔有力的手把她抱住。
也許會有的。這雙溫柔的手。
1845年10月10日,伊麗莎白收到了一封"讀者來信",信上說他愛極了她的詩,因而不可能不以更熱烈的程度愛上寫詩的那個人。
寫信的人就是羅伯特·勃朗寧。一個心中只存著真與愛的青年,一個曾出版長詩《波琳》惡評如潮而今默默無聞的詩人。她寫了長信回他,她曾讀過他的詩,還曾在詩中贊美過他的才華,她說他們有很多共同的趣味可以討論和分享。
這一年,伊麗莎白已經39歲。
羅伯特·勃朗寧小伊麗莎白六歲,他們從此開始了熱情而天真的通信。伊麗莎白隱約又聽到了愛德華守在自己的床邊講著古希臘語的語法和《荷馬史詩》原文的音律,嗅到了鄉下莊園草地的花香。但是,這次的心跳與脈搏的節奏卻似乎與以往有些不同。
4.
最近的一封信中,羅伯特提出想要見她。她拒絕,他堅持;她再拒絕,他再堅持。她幾乎不見外人,與世隔絕,看上去不屬于人類,而是溫室里的植物,每天只需要一點點水和一點點陽光,然后回報給世界一點點微弱的呼吸和一點點的花朵。
但是,好吧,想來看我就來吧,看到我這樣子之后,你還會像以前一樣地寫信給我嗎?或者你會彬彬有禮的告辭,很快就忘記我的地址……
暮春五月,羅伯特來了。約翰·凱尼恩安排羅伯特·勃朗寧于1845年5月份去看望她。
由此打開了文學史上最享盛名的求愛的一頁。
他看到的是一個真正的弱不禁風的女子,忐忑不安地蜷縮在病房的沙發上,缺乏血氣的臉上有一雙時不時就要低垂的眼睛,她的聲音就像這暮春五月天氣里的最后一絲游絲,在夕陽下顫顫地閃著若有若無的微光。而他,儀表堂堂地站著,坐著,看著,刻意放低聲音,害怕會嚇到她。他的眼睛在這略顯昏暗的病房發亮,只是笑起來有點傻。他們說著話,也許事后誰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說了什么。然后,在下一封信,他求她嫁給她。
39歲,伊麗莎白意外的初戀。
她有點不知所措。心跳得厲害,這事情像詩一樣不可能,她終于知道應該拒絕他,她不敢相信一時間高貴的同情。她害怕失去他,所以必須拒絕他。她甚至把這種懷疑寫在她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里。
這就像神話中的英雄在懸崖邊救出了被供奉給海怪的公主,替公主打開了裹在她周身的鐵鏈;勃朗特也幫著她擺脫她的驚慌、她的疑慮、她的哀怨,扶著她一步步來到陽光底下。
她寫信給他,叫他為了彼此的友誼不要再說那些不知輕重的話,他趕緊寫信道歉,但不多時又會舊事重提。
她拒絕,她躊躇,但最重要的是,她在戀愛。
他們更加頻繁的通信,信也寫得更長更纏綿。他每周都會來看她一天,帶來大捧的鮮花。那一天,他收到她信封中寄來的一朵金盞花,那是她在樹林里采摘的,她可以站起來了,可以自己走出病房了,在整整24年的臥病之后。
倘若你相信愛情,又為何要懷疑奇跡?
5.
他們的婚禮是秘密進行的,因為伊麗莎白只能瞞著她頑固的父親,偷偷地和他私奔。她孤零零的在教堂里套上他的戒指,沒有一個親友在旁為他們祝福。但是,她一點都不覺得缺憾,“因為我太幸福了,用不著任何幸福了呀,”,她說。
羅伯特像詩歌英雄雪萊一樣,神秘地帶走了心上人。他們渡過英吉利海峽,途徑巴黎,進入意大利,從比薩到佛羅倫薩。伊麗莎白,如今的勃朗寧夫人,第一次看到外邊的世界。他領著她,過度地呵護著她,而她驚奇于巴黎的每一座房子和佛羅倫薩街道的每一塊石頭。原來可以這么美,她以前竟不知道。
在寫給妹妹的信里,伊麗莎白嗔愛地講起自己的丈夫:“我叮囑他千萬不要逢人就炫耀妻子跟他一起去過這里,玩過那兒,好像有兩條腿的老婆就是天下最稀奇的活寶了?!爆F在憐憫伊麗莎白的人簡直要嫉妒她了,嫉妒他們夫妻如初戀般的恩愛。
婚后的第三年,43歲的伊麗莎白成了母親。他們有了一個兒子。這簡直是奇跡中的奇跡!任誰都不敢相信她曾經癱瘓在床上24年。
6.
在比薩的一天,早餐之后,勃朗寧獨自站在窗前,眺望街景。他忽然覺得身后有人輕手輕腳地走著,正待回頭,卻是妻子從后面推住了他,她不許他回頭,羞澀的把一卷詩稿塞進他的口袋,說是若不喜歡就撕了。
她匆匆逃上樓,可沒過多久,他便激動的沖上來,舉著詩稿對她說:這是自莎士比亞以來最出色的十四行詩。”那是她在婚前寫給他的情詩,卻一直不讓他知道。她用十四行詩的曲調,唱給他聽。
他不敢私藏這些無以倫比的詩作,而她卻不愿意發表這些私密的情歌。她甘愿把自己第一流的才華浪費在他一個人身上,她只想對他再好一些,哪怕浪費自己第一流的私密情歌又怎樣。
最終,伊麗莎白的一個朋友私人印行了極少的本子,封面未標書名,內頁僅簡單寫著“十四行詩,E.B.B作?!?/p>
這組十四行詩的第一次公開發表是在1850年,共有43首,伊麗莎白為其取名“葡萄牙人十四行詩”,刻意讓人誤以為這是外國翻譯的外國詩歌。當時只有極少人知道,“葡萄牙人”其實就是伊麗莎白,是羅伯特總愛親昵的叫她“我的小葡萄牙”,因為伊麗莎白曾在一首詩里寫過一對葡萄牙人的愛情,羅伯特愛極了。
7.
伊麗莎白終究帶是有遺憾的,她一直期待世人能夠認識到丈夫的詩歌才華。她知道他是第一流的詩人,不僅僅是因為愛他,還因為真正懂他。
直到今天的文學史,羅伯特·勃朗寧仍然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和桂冠詩人丁尼生并列的最耀眼詩人。
1889年,羅伯特·勃朗寧已經是78歲高齡的老人,而伊麗莎白早已不在人世。羅伯特戀戀不舍把一個精雕細刻的木盒交給兒子后,同年就死在了威尼斯,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兒子貝貝尼打開了那只木盒,里邊整齊收藏著羅伯特·勃朗寧和勃朗寧夫人的全部書信。他們寫下了百萬字的書信,至死也不曾把情話說完。
8.
我最喜歡十四行詩里的第43首。詩歌里的直白和甜蜜就像陽光和蠟燭,彼此須臾不可或缺。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day's
Most quiet need,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burn from Parise.
……
我究竟怎樣愛你?讓我細數端詳。
我愛你直到我靈魂所及的深度、
廣度和高度,我在視力不及之處
摸索著存在的極致和愛的理想
我愛你像最樸素的日常需要一樣,
就像不自覺地需要陽光和蠟燭。
我自由地愛你,像人們選擇正義之路,
我純潔的愛你,像人們躲避稱贊頌揚。
(飛白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