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人際關系問題,看著平時玩的很好的人,一旦處在不同的地方,就自然而然的少了聯系或者是沒了聯系。而自己美齊名曰:獨立。徹底的騙子,連自己都騙。
之所以會想到共生這個詞,與自己的人際關系模式一摸一樣。每到一個新地方,為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找一個看起來比較合得來的人,然后迅速成為好朋友。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或者兩人,或者三人。然后過的像一個人一樣,這是典型嬰兒和母親的形式,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隨著自己慢慢成長,越來越意識到獨立的重要性。希望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時間,而不被約束,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了獲得獨立的空間,然后切斷了所有的聯系。一年之內很少和別人聯系,也同樣造就了現在自己獨立或者獨行的性格。
不論是共生還是獨行,對于成年人來說,這都是一種心理不成熟的表現。《巨嬰國》里面描述的都特別清楚,雖然書中提出的并不是系統的結論,但那是經過大量心理咨詢作出的分析和總結。
通過不斷的閱讀,逐漸意識到自己哪里出了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這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論卻一直沒有刻意用過(難怪中國教育被批評為把人教傻的教育)。
以上的種種,在外人看起來都是這個人內向,不愿與人打交道,卻不知道深層次原因是心理不成熟。
自己選擇的辦法就是讀書,《巨嬰國》,《非暴力溝通》,《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后兩本都被區分為勵志之類的書籍,難道因為詞窮,不知道該以怎樣的言辭來簡要描述這兩本書。我并沒有完全精讀這兩本書,但這兩本書絕對值得多次反復閱讀。
為什么呢?我給出我的理由。
我們中大部分人其實是不快樂的,反正我自己是。總想著等到某個時候,等到我獲得了什么,我就快樂,但等到你獲得了那個東西,你依然會不快樂。有一句話說的好,愛是給予而不是索取。既然是給予,那么你首先得擁有這個東西,并且很多,給別人一些完全對自己沒影響。而不是自己本身并沒有太多的愛,打著愛的旗號,用愛來交換,滿足自己的期待,這并不是愛。
學會愛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期待里,也不是把自己的價值全部依附在別人身上。
獨立生活——從愛自己開始。